民谣流行时代渐远:从《南山南》到无人问津

互联网记忆中,几年前歌手马頔在综艺节目中坦言,《南山南》这类歌曲虽易创作,但因“爷们儿要脸”而不再继续。此言引发热议,也让人感叹《南山南》所属时代的远去。

随着短视频音乐渗透生活,民谣的受众影响力逐渐减弱。回顾民谣出圈历史,2020年的《乐队的夏天》中,野孩子乐队以坚守传统民谣理念退赛,再次将“流传与流行”的话题带入公众视野。

民谣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第一代校园民谣如老狼、小柯等人的作品成为集体记忆;第二代民谣人活跃于九十年代末至新世纪初,表达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马頔、赵雷等新生代民谣歌手借翻唱走红,其代表作通过综艺节目广泛传播。

然而,当民谣成为主流时,部分创作者开始尝试摆脱标签束缚。例如,《董小姐》创作者称其“最恶俗”,陈粒自定义为“anti-folk”,赵雷商演时拒绝演唱《成都》,马頔更是公开表示不愿再靠《南山南》维持热度。

这种现象源于创作者对重复表达的厌倦,以及自我局限性的认知。程式化的意象(如姑娘、南方)让创作失去新鲜感,同时观众兴趣转向更新颖的音乐形式,如摇滚乐。后者凭借多元风格和技术进步吸引更多年轻听众。

尽管如此,民谣仍需探寻未来方向。或许回归真实生活体验,记录深刻情感体悟,才是延续这一艺术形式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