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募资356.6亿港元,九成资金用于欧洲建厂

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于5月20日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价报296港元/股,较发行价263港元/股高出12.5%。当日收盘,宁德时代股价涨至306.2港元/股,涨幅达16.43%,总市值为1.39万亿港元。截至5月21日发稿,其港股市值已超1.5万亿港元。

自5月12日招股以来,投资者认购热情高涨。富途牛牛数据显示,5月15日结束招股时,公众认购倍数超过120倍,融资申购额超过2822亿港元。宁德时代公布的配发结果显示,全球发售约1.356亿股股份,香港公开发售获151.15倍认购,国际发售获15.17倍认购;最终发售价为每股263港元,募集资金总额约为356.6亿港元。

宁德时代此次新股上市是今年以来全球规模较大的新股集资活动,使香港今年的新股集资额超过60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多6倍,融资规模暂居全球首位。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曾毓群表示,港股上市标志着公司更广泛融入全球资本市场,也是推动全球零碳经济的新起点。

交银国际证券分析师李柳晓认为,港股上市后,宁德时代将成为A/H双平台上市企业,可同时吸引中国内地及海外资本,支持海外产能扩张与技术研发,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电池领域的龙头地位。

根据招股书,宁德时代计划将募集资金的90%用于推进匈牙利项目一期和二期建设,10%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用途。目前,宁德时代在海外投建了三座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德国、匈牙利和西班牙。其中,德国工厂已投入运营并开始盈利,匈牙利工厂一期预计今年投产。

2022年,宁德时代宣布计划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投资建设电池工厂,项目分三期,总产能为100GWh,总投资金额预计不超过73亿欧元。一期和二期项目规划产能分别为34GWh和38GWh,合计72GWh,投资金额约为49亿欧元。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一期项目已投入约7亿欧元,预计今年内完成厂房和产线建设。二期项目尚未有资金投入,预计年内动工。

匈牙利地处欧洲中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并集聚了奔驰、奥迪等整车企业。曾毓群此前表示,德布勒森工厂能帮助宁德时代更好地响应欧洲客户的需求,从而加速欧洲电动化转型,是公司完善全球战略的重要一步。

虽然宁德时代现金储备充足,但外汇占比不高。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宁德时代货币资金高达3213亿元,港股募资金额不到其货币资金的13%。截至2024年底,宁德时代美元及欧元储备分别为132.6亿美元及16.2亿欧元,而仅匈牙利、西班牙两大欧洲在建项目投资规模就高达110亿欧元。因此,宁德时代需要在外汇资金方面提前布局。

理特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合伙人桂灵峰认为,这笔资金非常及时且必要。在欧洲零碳转型和贸易保护政策持续摇摆的背景下,宁德时代可以进一步加速与本土企业的产业绑定。

汽车分析师梅松林认为,随着中欧关系步入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有了明确的落地方案,这促进了宁德时代在欧洲的工厂布局进入实施阶段。港股上市将极大推动其在欧洲市场的发展。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海外市场逐渐成为宁德时代新的增长点。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宁德时代国内市场占有率从52%逐步降至42.9%。相比之下,比亚迪和国轩高科等竞争对手市场份额有所上升。

宁德时代多次强调出海的重要性。2023年年报中,公司明确表示将推进全球化体系建设。去年9月,宁德时代发布海外商用动力电池品牌CATL TECTRANS,并推出五款全新产品;12月,宣布与Stellantis在西班牙成立合资工厂。

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4年,宁德时代海外收入占比从4.37%增至30.48%。此外,境外业务毛利率为29.45%,高于境内业务的22.25%。

招股书中,宁德时代披露了海外风险,包括各国关税演变对业务的潜在影响。与LG、松下等企业在北美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宁德时代向美国出海采用技术授权模式,分别向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提供电池技术授权。

市场普遍关注宁德时代的H股折价情况。据统计,自2023年以来共有7只A股公司成功在港上市,多数折价较大。宁德时代A股在5月16日收盘价为259.36元人民币(折合281.23港元),据此计算,其H股发行价较A股折让幅度仅为6.5%左右。

李柳晓指出,宁德时代以接近A股价格的高位定价,以及23名基石投资者超200亿港元的认购,体现出全球投资者对其价值的认可。

桂灵峰认为,宁德时代H股折扣明显收窄,表明市场对港股流动性的信心有所提高。此次上市将开启全球制造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的序章。

值得注意的是,5月20日宁德时代H股收盘价较A股溢价约7.4%,这在A+H股中并不多见。同花顺数据显示,现有153只A+H股中,折价低于10%的股票仅有5只;H股股价高于A股股价的只有3只,即宁德时代、比亚迪和招商银行。

近年来,已有不少A股公司选择赴港上市。毕马威资料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共有12宗“A+H”上市新申请,而2024年第四季度仅有2宗。胡凌寒认为,港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基础及融资便利性是主要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