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AI技术逐渐渗透至职场各岗位,从文案、策划到设计和记者,几乎所有领域都受到影响。起初,人们认为AI能提升效率,但随着其应用加深,许多职场人开始意识到,“专业技能”正面临被削弱的风险。
今年年初,一位广东医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经历:患者因DeepSeek的建议质疑其治疗方案。这一幕让人联想到互联网早期,患者拿着百度搜索结果挑战医生诊断的情形。如今,“百度”被“AI”取代,社会对“专业”的认知正在改变。
某科技公司品牌文案罗铮表示,近两个月来,领导频繁要求他将稿件交给AI处理。“领导自己也使用AI,无论何事都要咨询DeepSeek。”罗铮指出,这种做法导致领导对团队工作的尊重下降。“新产品宣发稿提交后,领导常直接交给AI修改,然后要求我们按修改版执行。”尽管AI生成的内容并不完美,但领导往往更倾向于接受AI版本。
媒体工作者于晴也遇到类似问题。一次采访结束后,采访对象用AI重写稿件并反馈给于晴,声称这样更有传播价值。然而,新版本风格完全偏离原意,让她困惑不已。而在设计领域,张艳称,五一节庆海报设计因领导对AI生成内容的执着,耗费大量时间调整细节。
这些案例表明,在AI时代,专业能力被解构。过去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的任务,如今通过AI可快速完成。这虽增强了个人能力,但也带来“我上也能行”的错觉,进而轻视专业性。
具体而言,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专业性背后的复杂决策过程被忽视。例如,媒体文章需考虑目标读者群体及传播点,AI无法掌握完整背景信息,可能导致内容不贴合需求。二是AI输出内容的专业性存疑。AI可能讨好用户,生成看似合理但缺乏深度的内容。
实际工作中,部分领导忽视这些问题,将个人偏好强加于团队决策中,最终影响专业判断。这种行为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还可能引发员工离职或消极情绪。
为解决此问题,应让真正懂市场和大众需求的专业人士指导AI工作。同时,AI对专业性的解构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自媒体流行引用DeepSeek评论作为权威观点。这种情况在下沉市场尤为严重,独立思考能力逐渐被弱化。
这种现象本质上是技术平权的结果。以互联网为例,早期网络平台充满高质量讨论,但随着普及,大量未经深思熟虑的内容涌入,改变了整体环境。未来,AI也可能经历类似发展轨迹:当更多人轻松获得能力,却缺乏相应专业素养时,或将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AI可以替代人的工作,但不应替代人的思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