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吒2》票房超过150亿元后,光线传媒一季度财报引发投资者争议。2025年一季度,光线营收29.75亿元,同比增长177.87%,归母净利润20.16亿元,同比增长374.79%。然而,片方分成超50亿元、IP授权收入未完全体现在利润中等问题引发质疑。
自股价随《哪吒2》票房突破40元后,光线股价下跌超50%。投资者对光线董事长王长田的冷静态度表示不解,尤其在片单公布后,仅两部影片确定上映,包括已上映的《哪吒2》和改档的《独一无二》。备受期待的《大鱼海棠2》延期重造,其他项目也未见进展。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减持光线传媒股份,退出流通股前十大股东行列。王长田本人三个月未更新微博,且拒绝媒体采访。光线提出从“高端内容提供商”转型为“IP创造者与运营商”,计划用30年打造50部电影组成的“中国神话宇宙”。这一庞大计划导致投资者对未来市值预期分歧加剧。
动画电影行业内部人士认为,光线的按兵不动是明智之举。王长田以强烈的危机意识著称,即便处于高峰也保持警惕。2014年后,光线逐步砍掉综艺业务,转向电影赛道,并通过收购猫眼电影巩固发行渠道优势。
光线在动画电影领域投入谨慎,早期以低成本投资全国动画工作室,后期逐渐加大资金投入,如投资红鲤文化和大千阳光等技术公司。尽管《哪吒1》取得50亿元票房,《哪吒2》制作成本提升至5亿元,但国内动画工业化体系仍无法支撑大规模项目。
光线旗下衍生品业务及授权合作年收入维持在亿元级别,《哪吒2》虽带动衍生品热潮,但初期预估保守且合作门槛较高。游乐园项目曾启动但近年停滞,反映出光线在拓展新业务时的犹豫。
行业整体面临挑战,动画制作市场项目少、价格战频繁,从业者薪酬低且工作强度大。游戏行业高薪吸引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动画行业的困境。王长田提出的“中国神话宇宙”需要长期规划,如何解决资金与资源问题仍是关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