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4月底的北京车展上,人形机器人成为车企展示未来技术的核心符号。小鹏汽车的Iron机器人、一汽与深蓝采用的宇树科技G1和H1机器人以及北汽、长安展位上的智元A2机器人,展现了不同车企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据统计,全球已有19家知名车企涉足人形机器人赛道。这一趋势分为两波浪潮:*波由特斯拉和现代集团引领,主要集中在2021至2022年间;第二波则受生成式AI推动,传统车企如比亚迪、奇瑞、东风、吉利等通过自研或合作方式加入竞争。
车企涉足人形机器人的动机可分为三类:“战略派”以小米为代表,其CyberOne机器人被定位为家庭智能助手;“现实派”以特斯拉和奔驰为代表,注重用机器人替代重复性劳动;“故事派”则以东风、吉利等传统车企为主,更多通过投资或合作展示技术关注。
尽管车企在供应链和场景应用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人形机器人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成本控制是关键难题之一,Figure创始人Brett Adock曾公开表示,复杂的零部件采购和全链路设计增加了研发难度。此外,商业化订单不足及技术泛化能力有限也制约了行业发展。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提出质疑,认为若连L4级自动驾驶都无法实现,更复杂的机器人场景将难以落地。Figure与宝马的合作争议进一步证明,当前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较大局限性。
总结来看,尽管车企在机器人领域展现出积极姿态,但技术不成熟、项目多停留在概念阶段等问题表明,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早期探索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