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存款降息后,活期存款利率接近零,定存利率进入“1”时代。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作为“存款替代”的地位进一步明确,众多储户开始重新规划闲置资金投向,转向收益表现较好、风险适中的短期限理财产品。
储户普遍对存款利息“缩水”感到焦虑。5月20日,六家国有银行及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随后10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跟进调整,至此,18家银行利率调整完毕。调整后,活期存款利率逼近零,一年期整存整取挂牌利率低于1%。
以马女士为例,她原本计划将30万元存为三年期定期存款,降息前实际执行利率为2.15%,三年利息约为19350元;降息后利率降至1.75%,利息减少3600元。类似情况的还有退休教师吴阿姨和白领陈磊,他们因利率下降而重新考虑资产配置方向。
银行理财经理表示,存款利率下调后,咨询理财产品的客户显著增多。推荐的产品多为期限短、低波稳健型,例如一款每日开放式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为低风险,近1月年化收益率2.09%,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2.47%。不过,理财经理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评估,不能简单将理财收益与存款利息对比。
短期限理财产品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普益标准数据显示,理财市场规模在4月、5月快速突破31万亿元。农银理财建议优先布局以存单、短债为主的短期固收类理财产品;华夏理财认为,居民部分资金或转向银行固收理财;平安理财指出,短期内债券市场曲线陡峭化的确定性较高。
普益标准研究员刘思佳建议投资者关注低风险、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特别是投资期限较短、申赎灵活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和短期固定收益类产品,同时可挖掘长期限封闭式固收类产品的长期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