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生物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及定义引发争议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因核心产品重组胶原蛋白成分问题陷入舆论风波。

近日,自称香港大学化学博士的博主郝宇在其平台发布质疑文章称,可复美产品“Human-Like重组胶原蛋白肌御修护次抛精华”(简称胶原棒)中重组胶原蛋白实际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宣传中的含量。该指控直指产品配方表存在造假嫌疑。

对此,巨子生物在官方声明中回应,指控内容与事实不符。公司通过多批次自检结果显示,胶原棒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均高于0.1%。声明还指出,对方所用检测方法并非现行行业标准,且未向公司申请检测原料,因此其检测结果缺乏可信依据。

郝宇的文章随后被投诉删除,但其相关微博内容仍可见。郝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争议的核心在于巨子生物是否利用难以辨别的科学概念获取商业利益。他表示,巨子生物仅以自检数据回应,并未正面解答其他关键科学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化妆品行业尚未建立针对重组胶原蛋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导致在检测方法、成分定义及标签合规性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空间。

根据《化妆品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产品配方需提供全部原料的含量,按质量百分比计,并按含量递减排列。同时,《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要求,不超过0.1%的微量成分应标注为“其他微量成分”,可不按含量顺序列出。

郝宇在文章中表示,其通过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现,水解后测得的氨基酸总含量仅为0.0177%,由此推算出的重组胶原蛋白含量远低于宣称值。而巨子生物则引用医药行业标准YY/T 1947-2025进行反驳,称其检测方法符合药典规范。

广东省化妆品科学技术研究会专家李锦聪分析,此次争议源于化妆品行业缺乏针对重组胶原蛋白的法定检测标准。HPLC法虽为经典蛋白质研究方法,但在化妆品成品中应用时需额外验证,否则可能产生误差。同时,巨子生物采用的医药行业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化妆品监管体系,其公信力仍有待商榷。

此外,原料形态与标注方式的理解差异也加剧了争议。例如,若添加的是“重组胶原蛋白溶液”而非纯干重成分,则标注的“可溶性胶原”含量可能反映溶液整体添加量,而非纯重组胶原蛋白的干重含量。

第二大争议聚焦于重组胶原蛋白的定义。郝宇文章指出,HPLC检测结果显示,产品中未检出胶原蛋白核心必需氨基酸甘氨酸,从而质疑相关成分是否能被称为重组胶原蛋白。巨子生物则回应称,其采用多种检测方法互相印证,未具体披露方法细节,仅强调对方检测方法有效性存疑。

郝宇进一步质疑,巨子生物宣传的“Mini小分子型重组胶原蛋白”实际分子量为217道尔顿,仅可能对应二肽结构,无法形成胶原蛋白应有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巨子生物则表示,217Da是一个胶原三肽,并声称产品中还含有其他胶原肽。

郝宇反驳称,基于其检测结果,217Da更符合二肽特征,而非三肽。他强调,争议核心仍在于产品中核心成分重组胶原蛋白的实际含量极低,与宣传不符。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