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自行车市场经历从“一车难求”到去库存阶段的转变,行业掀起价格战。多位经销商透露,部分公路车型价格腰斩,库存激增。
以北京美利达经销商张明为例,今年4月接到厂商通知:斯特拉93车型降至1998元,斯特拉95降至2598元。这是两款车型半年内的第二次大幅降价,较2024年上半年下降近一半。
经销商面临多重困境,包括门店数量激增与需求理性回归形成的反差,以及厂商突然降价带来的两难抉择。2024年6月起,捷安特、美利达、喜德盛等品牌多款车型降价20%-50%,崔克部分车型直降超2万元。
上市企业财报显示,中路股份2024年自行车和童车库存同比增加约170%,上海凤凰同比增加约84%。全球零部件制造商禧玛诺报告称,中国市场运动骑行热度虽高,但季末整车出货量增加,库存仍较高。
库存高压下,经销商“割肉”清仓。张明在降价后半个月内卖出三十多辆库存车,亏损三万多元。另一位江苏经销商余宏也选择甩货,一周内售出七八辆车,每辆亏损近千元。
许多经销商因2020年至2024年的市场增长囤积热门车型,高位采购导致厂商降价时陷入被动。补贴政策有限,仅少数厂商提供少量支持,如捷安特对部分车型给予补助。
业内人士指出,“骑行热”引发供需失衡是本轮价格调整的原因。中高端车型价格降幅较大,而3000元以下入门级与50000元以上高端车型降幅较小。
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高端运动型自行车销售大幅上涨,自主品牌增长超20%。但从2024年8月起,消费需求降温,2025年市场趋于理性。
多位经销商认为2024年下半年为骑行热潮转折点。天津某经销商表示,相较于2023年高峰期,今年库存周转天数增加两倍。
消费者行为也在变化。一位北京车友徐冰自2023年起购买四辆自行车,总花费近10万元,但他身边频繁升级装备的车友不足十分之一,且部分人群跟风购买后并不常骑。
市场扩张过快导致竞争加剧。某城市喜德盛门店从2022年的1家增至目前20家;上海地区新增三四百家自行车门店,翻了两倍。
持续亏损使部分门店难以为继。张明的门店每月房租约两万元,工作日几乎无销量,仅周末能卖出一辆。他担心跨界经营风险及违反协议,暂未考虑转卖其他产品。
上海某大型经销商计划5月至9月评估旗下20多家门店表现,若旺季收入无法覆盖淡季成本,将在10月启动关店程序。早在2024年6月,公司股东已预判市场可能进入低谷期,采取缩减人员措施并限制库存水平。
多位受访经销商预测,今年下半年自行车行业将迎来“关店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