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保险公司推出带有外购药械责任的百万医疗险产品。这些产品在保障金额、用药规定等方面存在差异,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外购药械责任是指医疗险中的一种保障条款,允许被保险人在医院外购买药品或医疗器械,并凭医生处方及相关费用凭证申请报销。通常,此类保险需满足医生处方要求及药品合法上市且为临床必需药物的条件。
目前,众安保险、复星联合健康、人保寿险、太保健康和平安健康均已推出带外购药械责任的百万医疗险。例如,众安保险的尊享e生2025版、太保健康的蓝医保(好医好药版)、复星联合健康的星相守均包含外购药及器械责任;人保寿险的金医保3号与平安健康的长相安2号则将一般外购药械设为可选责任。以30岁男性(有医保)投保为例,年保费约为200元至450元。
从投保年龄看,金医保3号和蓝医保(好医好药版)限制在60岁,其余三款产品上限为70岁。在保额方面,五款产品均可达到百万元以上,但免赔额有所不同:尊享e生2025版为1万元,星相守可选免赔额,其他三款产品的免赔额均为0元。续保方面,蓝医保(好医好药版)、星相守和金医保3号提供20年保证续保,而金医保3号和尊享e生2025版保证续保期限为1年。赔付比例方面,这五款产品均为100%,即使未用医保结算也可按一定比例赔付。
上述产品对外购药械均不限清单,但外购药械的处方必须由保险公司指定医疗机构的专科医生开具。其中,星相守和蓝医保(好医好药版)不报销指定医院医保目录内已有同类或类似作用的药物、中成药和辅助性药物等非紧急、非必需药物。金医保3号和长相安2号则将外购药械责任和院外恶性肿瘤特定药品责任分为两种不同的可选责任。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国军表示,排除医保目录内可正常供应的药物旨在避免重复保障,控制理赔成本。对于恶性肿瘤特定药单独设责,则便于精准评估风险和定价。他认为,商业保险作为医保补充,在医保覆盖不足时发挥重要作用。
首都经贸大学副所长李文中指出,尽管宣传“不限清单”,但实际条款中仍对某些药物设置限制,如排除医保目录内可替代品种或非紧急药物,这是保险公司通过精细化分类降低赔付风险的方式。同时,差异化责任分层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专家提醒消费者注意隐性限制和赔付比例。众托帮总经理龙格建议优先选择“无清单限制”产品,明确覆盖高价外购药如靶向药、免疫药,并关注保证续保期限、报销比例及免赔额等细节。此外,还需检查免责条款、处方要求及特药更新频率,警惕模糊表述。
李文中还强调,消费者应关注“未以医保身份结算”的赔付比例差异及增值服务,如院外购药直付、专业护理等,并确认就医医院范围是否包含特需部或国际部。他提醒,消费者需根据自身保障需求和支付能力选择适合的产品。
此前,高端医疗险已包含外购药械责任,但年保费多在1万元以上,甚至高达10万元以上。相比之下,百万医疗险更易被普通家庭接受。
展望未来,龙格认为部分产品正逐步打破清单限制,覆盖更多创新药和先进疗法,如CAR-T治疗。保险公司将进一步优化直付与处方流转机制,推动商业健康险药品目录建设,探索合理用药规范,构建多层次支付体系。
李文中预测,未来医疗险将向“无清单限制+特药附加”双轨制发展,中端医疗险可能成为主流,整合外购药责任并覆盖特需医疗,实现普惠与高端保障之间的平衡。若商业健康险药品目录建成,有望促进多层次商业性医疗保障体系形成。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