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毕业季,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王芝收到学校邮件,要求披露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情况。此前,复旦大学教务处于2024年11月发布规定,禁止在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方法设计等关键环节使用AI工具,并限制其用于生成或修改数据、实验结果及文本内容。
多位毕业生表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使用了AI工具。例如,王芝通过AI生成文献综述并加以修改;北京某重点高校研究生琦琦利用AI补充研究综述;西南地区一所重本院校毕业生徐子翔估计自己论文中AI贡献占比约25%,主要用于克服写作难点。
高校开始采取措施应对AI工具带来的挑战。经济观察报了解到,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已实施毕业论文AI率检测,要求AI生成内容比例不超过20%-40%。部分高校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置差异化标准。杭州师范大学计划从明年起全面开展本科毕业论文AI生成内容比例检测。
然而,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用AI工具成为讨论焦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认为,应培养学生对AI输出内容的判断力,而非单纯限制使用。他指出,AI擅长提供基础性内容,但最终成果仍需依赖人类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
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已摸索出高效使用AI的方法。社会学研究生刘予将AI视为助手,负责翻译外文文献、提供背景知识和思路建议,同时保持对AI输出内容的独立判断。她总结经验称,充分拆解问题并清晰表达需求是有效使用AI的关键。
教师也在课程设计中主动融入AI技术。复旦大学数字音频广告课程鼓励学生使用AI生成音乐;张雪依所在的经管系推荐学生用AI辅助数据收集与资料整理。尽管如此,AI工具的普及也带来新的管理难题,如考试作弊和评价标准调整等问题。
张雪依反思,随着AI在学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形式化评审标准可能需要调整,更加注重内容实质而非表面形式。她认为,查AI率仅是应急手段,未来需要更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以实现AI与学术的良性共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