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中国两年前提出“便利店+”战略,重点推进门店“超市化”转型。改造计划包括将部分门店面积从80-100平方米扩大至150-200平方米,SKU从2500个增至3500-4000个,并增加生鲜区、堂食区及智能设备。
以上海金钟路店为例,投资150万元的改造后,日均销售额从5800元升至8200元,客单价从16.5元增至22.3元,鲜食销售占比提升至51%。然而,运营成本显著增加,房租成本占比从12%升至15%-18%,人力成本从8%增至11%-13%,水电能耗增长40%-50%。
业内人士指出,罗森“超市化”门店在商品结构上存在短板,生鲜品类仅占SKU的10%-15%,难以满足高频刚需家庭装商品需求。此外,供应链压力增大,生鲜配送需从每日一次增至两次,物流成本上升30%,部分地区因无法支持生鲜配送导致商品不全。
罗森转型背后反映了行业多重压力。根据《2025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2024年单店日均销售额为4634元,较上年下降1.4%。同时,本土品牌美宜佳通过下沉策略快速扩张,门店数达37943家,而会员制仓储店分流了高端客群。
消费者需求也在转变,68%希望购买更新鲜食品,55%期待更舒适购物环境,42%因商品种类不足放弃购买。数字化转型方面,罗森线上订单占比仅为7.8%,低于便利蜂的25%。
当前,罗森“超市化”面临三大考验:坪效合理性、供应链效率及消费者认知改变。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娟认为,需平衡面积与坪效、品类与周转率、服务扩展与成本。罗森核心竞争力仍在于鲜食供应链,但区域口味差异和高损耗率带来挑战。
行业痛点包括成本压力加大、同质化竞争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及数字化转型投入大。业内人士建议,罗森应通过产品创新实现破局,如借鉴7-11咖啡和炸鸡的成功案例,创造差异化价值。
整体来看,罗森面临的真正危机是逐渐失去差异化价值。若无法在规模竞赛中保持独特性,或将陷入身份焦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