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富旗下的名创优品计划分拆潮流玩具业务TOP TOY独立上市,市场对其IP运营能力提出质疑。目前,TOP TOY仍高度依赖外部IP授权,与泡泡玛特等头部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6月6日,名创优品发布公告称,正评估以“TOP TOY”品牌运营的潮流玩具业务潜在分拆上市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泡泡玛特因Labubu限量版海外抢购事件股价再创新高,市值达3459亿港元,远超名创优品的445亿港元。
资本市场对两者的估值差异反映了其核心竞争力的不同。泡泡玛特凭借自有IP孵化体系实现高毛利率,2024年财报显示,其自有艺术家IP收入占比达85%,经典IP LABUBU和Molly分别贡献营收30.4亿元和20.9亿元,推动毛利率增至66.8%。
相比之下,TOP TOY虽然在2025年一季度实现总营收3.4亿元,同比增长59%,但自研产品占比虽首超40%,核心爆款仍依赖三丽鸥、宝可梦等授权IP。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TOP TOY仍未摆脱亏损状态,直至2024年才开始盈利。
TOP TOY沿用了名创优品的性价比策略,大部分商品单价在99元以内,涵盖积木、盲盒、手办、拼装模型四大核心品类,平均占据商品结构的80%。然而,这种模式导致单店盈利模型脆弱,2024年同店销售增长率下滑,2025年一季度再次出现中个位数同比下滑。
从历史来看,名创优品2016年开始IP化转型,选择批量采购成熟IP授权而非孵化自有IP。叶国富将全球7000多家门店作为筹码,通过高频联名提升业绩,但过度依赖外部IP使其缺乏品牌辨识度,且授权成本持续攀升压缩利润空间。
近年来,TOP TOY尝试推出原创IP如DUNDUN鸡、企鹅PENPEN等,并签约近200名设计师扶持中小IP,但始终未能打造出现象级产品。相比之下,泡泡玛特已建立成熟的IP全生命周期运营体系,包括全球范围挖掘艺术家、按IP划分专项运营团队等。
浦银国际证券报告指出,泡泡玛特是少数参与艺术家IP早期孵化并覆盖全产业链的潮玩玩家,拥有上百人的内部创意设计及工业开发团队。而叶国富面临的主要挑战不仅是IP、运营和渠道上的壁垒,更是长期主义的坚持问题。
王宁强调“尊重时间,尊重经营”,通过独特的产品和销售模式推动潮玩行业认知。叶国富选择捷径错过了积累期,其十元店逻辑追求“短周期、高周转”,与IP孵化所需的“慢投入、长沉淀”相悖。因此,叶国富注定只能成为追赶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