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后成立的中国具身智能创业公司梯队估值集中在25亿至30亿人民币之间。尽管部分企业计划将估值提升至5亿美元以上,但实际收入远不及上一代机器人公司。例如,成立于2017年底的云深处科技在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未超过25亿人民币。
当前行业中已出现几家超级独角兽,如智元(超150亿)、宇树(超100亿)等,而多数公司的估值在20亿至35亿人民币区间内,不同梯队间的差距可达两倍以上。机器人领域的估值标准复杂,通常分为AI算法与硬件量产两部分衡量,市场逐渐倾向于分别按照硬件和软件赛道选择守门员。
港股18C规则为机器人公司上市设定了两条通道:估值至少40亿港币加商收2.5亿港币,或商收极少情况下估值达到80亿港币。这一逻辑促使企业抬高估值与收入数字以满足上市条件。
回顾2024年7月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的“十八金刚”,十个月后其发展状况各异。达闼因技术路线及demo不被看好导致融资困难,并成为首家倒下的公司;宇树和智元则占据行业领先地位,估值分别接近200亿和150亿人民币。
其他公司如它石智航、逐际动力、穹彻智能等也在不断融资,但大多选择低调公布估值,同时强调融资规模以稳定军心。根据多位投资人信息显示,除头部公司外,第二梯队估值多在30亿元以下,相当比例在10亿级别及以下。
宇树G1的成功标志着资本头部化趋势加速,凭借低价策略和高度灵活性视频demo,迅速点燃市场热情并巩固其在硬件本体赛道的守门员地位。与此同时,具备“软硬一体”叙事能力的公司如智元、星海图等更易获得新一轮融资。
尽管具身智能商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投资人缺乏明确估值工具,但普遍认为行业未来将向头部集中。这种共识源于通用硬件产品行业的头部化趋势以及大模型玩家向头部收敛的现象。
投资机构在具身智能领域呈现分散性特征,红杉、经纬、高瓴等老牌基金与联想系、阿里系、腾讯系等产业资本共同构成重要投资力量。天使轮估值已显著提升,直接迈入A轮阶段,早期投资人面临项目估值快速上涨的压力。
具身智能领域尚处于类似高校科研状态,大量进行数据采集与实验,尚未找到可行技术路线。长远来看,物理世界中机器人技术发展速度被高估,而数字世界大模型进展被低估。当前该领域仍处于靠融资烧钱做Demo的阶段。
大厂投资增加了不确定性,如美团相继投资银河通用和自变量,使普通投资人难以判断最终商业化落地情况。部分投资人选择等待三五年后技术收敛再进入市场。
朱啸虎旗帜鲜明地批评具身智能估值过高,认为其与商业化潜力脱钩。资金偏好头部公司可能与对周期的恐惧有关,但充足弹药并不一定保证穿越周期的能力,如达闼面临的困境所示。
近年来机器人工程专利迎来井喷式增长,所有参与者都在努力建立自己的专利壁垒,寻找改变行业格局的解决方案。具身智能大模型领域各环节存在丰富讨论空间,突破可能催生具有泛化能力的世界模型。
从商业逻辑看,行业融资迈过早期后开始“收敛”是必然;但从技术角度看,行业仍有巨大想象力待挖掘。对于投资人而言,具身智能如同迟迟未出头奖的彩票,投入金额与沉没成本不断增加,但通用能力的实现越来越近。
然而,融资格局过早收敛可能不利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风险投资应扮演孵化者的角色,而非单纯追逐巨头。预计今年下半年部分具身智能企业将集中交付产品并产生营收,届时行业次序或将重新改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