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制造业产需两端持续复苏,制造业PMI迎来“两连升”,但仍处于荣枯线之下。数据显示,6月制造业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0%,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小幅上升。这一轮回升是否具备可持续性,成为当前关注焦点。
从工作日天数来看,6月制造业PMI的回升受到“工作量”提升的支持。历史数据显示,制造业PMI与工作日天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今年6月工作日比5月更多,因此自然对PMI读数形成一定拉升作用。从运行规律看,这种拉动效应符合预期,并未出现超常规增长。
外部环境方面,中美贸易不确定性下降有助于缓解制造业下行压力。随着特朗普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减弱,全球多数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在5、6月均呈现回升或稳定态势,中国制造业PMI也受益于这轮全球性的回暖趋势。
尽管有所回升,6月制造业PMI仍未突破荣枯线,暴露出经济中仍存在结构性风险。首先,PMI的回升幅度并未超出基于工作日天数的预测范围;其次,在国际比较中,中国制造业PMI的改善幅度并不突出;第三,虽然多数分项指标回暖,但新出口订单指数依然偏低,同时从业人员指数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不升反降,反映出企业投资决策仍受关税反复影响。
小型企业景气度回升滞后,受出口不确定性冲击较大。6月大型、中型、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1.2%、48.6%、47.3%,环比变化分别为+0.5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2.0个百分点,表明小型企业恢复动力不足。
价格指标回升受限,经济运行仍面临一定压力。6月制造业PMI两大价格指标虽有回升,但数值仍在荣枯线以下,显示企业在关税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定价能力尚未完全恢复,PPI增速改善仍需时日。
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可能触发货币及财政支持措施。历史数据显示,当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以上低于荣枯线时,资金面往往趋于宽松,甚至可能引发总量货币政策调整。财政层面,新增专项债发行也可能提速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服务业PMI略有回落,建筑业PMI显著回升,为后续政策出台提供空间。6月服务业PMI录得50.1%,环比微降0.1个百分点;而建筑业PMI达到52.8%,环比上升1.8个百分点,结合发改委审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金额处于高位,预示未来基建项目建设有望加快。
风险提示包括未来政策不及预期、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以及出口变动超出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