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旅游团已成为老年人退休金流失的主要渠道之一。
不少子女担心父母参加低价团后遭遇欺骗,不仅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无价值商品,还可能卷入投资项目或海景房骗局。
这些旅游团以“零团费”甚至“负团费”形式运作,实质是一种获客手段。
该模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台湾的旅游市场。20世纪90年代一家泰国旅社推出“零团费”产品,仅收取机票费用即可享受5晚6日游。
旅行社通过安排购物点消费获得利润,包括珠宝店、燕窝店、蛇药和皮革店等。
这种模式传入大陆后迅速发展,主要因为当时旅游需求旺盛,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且远程出行依赖旅行社。
随着竞争加剧,“负团费”模式出现,地接社向组团社倒贴费用购买客源。
例如地接社每人支付200元获取游客资源,但每位游客实际接待成本达800元。
导游需通过购物返点弥补亏损,促使销售行为成为核心任务。
在“零负团费”模式中,利润等于(购物回扣 + 自费项目收入)减去(旅游成本 + 买团成本)。
游客不再是客户而成为被贩卖的“流量”,服务质量被压缩至最低。
这类商业模式与互联网免费服务模式本质相同,均是通过流量创造收益。
当低价团转向针对老年人群体时,诈骗性质更为明显。
旅游逐渐演变为保健品、医疗器械、金融理财、海景房等高利润产品的推销工具。
典型案例如“乳山海景房”骗局,中介以100元低价旅游吸引老年人看房。
销售人员宣称乳山为天然氧吧、养老*地,承诺配套设施和升值空间。
许多老年人在诱导下当场签订合同,甚至借贷购房。
事实上,乳山海景房二手房价格远低于成交价,开发商承诺的配套也未兑现。
此类营销方式与保健品行业的“会销”模式相似。
通过组织讲座进行现场销售,先赠送小礼品建立信任关系。
销售人员以情感投资方式诱导老人购买高价保健品或医疗器材。
低价旅游团本质上是升级版的会销模式,创造封闭空间实施心理操控。
无论是旅游大巴还是封闭会场,其功能都是切断老年人的社会联系。
旅游过程中最初的轻松假期变成强制购物任务,诱导消费行为。
老年诈骗具有特殊性,子女难以时刻监护,父母判断力随年龄下降。
有观点认为可通过适度身份转换建立新信任机制,防止被骗。
但核心仍是避免老年人陷入信任转移陷阱,保护养老金安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