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OpenAI”智谱被OpenAI在一份官方分析师报告中提及,报告指出智谱AI在多国市场提供类似OpenAI的产品,并被视为重要对手之一。但目前来看,智谱正显现出越来越跟不上OpenAI的迹象。
高管震荡进一步影响了智谱的发展节奏。近期,COO张帆确认将于6月底离职创业,其新项目将成为智谱MaaS平台生态的一部分,并获得智谱投资支持。此前,智谱首席战略官张阔已于2025年1月离职,另有消息称AI院负责人东昱晓于2024年底传出离职消息,但遭到官方辟谣。
作为国内最早研发大模型的创业公司,智谱曾全面对标OpenAI。ChatGPT发布后,智谱CEO张鹏多次强调两个关键节点对公司的影响:2020年5月GPT-3的发布增强了智谱坚持投入大模型训练的信心;2022年11月ChatGPT的推出则提供了产品化的范例。
2024年1月GLM-4模型发布后,智谱一度成为国内唯一对标OpenAI全模型产品线的公司,涵盖AGI技术路线图、基座模型、文生图模型、AI助手及视频生成产品等多个方面。同时,智谱也构建了智能体生态,并设立生态基金“Z基金”。
进入2025年后,智谱节奏明显放缓。OpenAI持续更新模型和新产品,并布局新一代AI硬件,而智谱在模型更新速度、产品功能创新及商业化推进上均落后。2024年10月推出的AutoGLM未能实现破圈效应,直到Manus出圈后才跟进推出升级版AutoGLM沉思,但缺乏超越性表现。
融资环境变化也成为智谱难以跟上OpenAI步伐的核心原因之一。2023年10月,智谱估值曾飙涨至超120亿元,成为中国估值最高的大模型创业公司。但到了2024年下半年,大模型领域融资难度加大,六小龙中已有部分玩家开始调整战略。
为应对资金压力,六小龙纷纷转向商业化路径。但对应用和商业化的过早投入反而成为智谱未能成为下一个“DeepSeek”的原因之一。DeepSeek的崛起让外界重新审视技术创新的价值,2025年起,AI四小强逐步将重点从应用和商业化转向技术迭代。
当前,智谱已将训练下一代基座模型视为最高优先战略。然而,如何在一众模型更新中吸引更多关注,仍将是对其创新能力的重大考验。
商业化方面,智谱同样面临困境。To C模式受限于国内用户付费意愿低以及用户规模不足,短期内难以实现闭环。To B服务虽为可行路径,但中小客户客单价低,大客户又需个性化定制开发,利润空间有限。
随着MiniMax、阶跃星辰、月之暗面等竞争对手陆续推出新模型,智谱必须确保自身模型能力保持行业领先,以稳住现有客户群体并赢得新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