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浏览器掀起互联网变革,现实难题仍待突破

AI原生浏览器成为科技圈热议话题。继Perplexity的Comet、The Browser Company的Dia后,OpenAI的浏览器也预计将在数周内上线,集成聊天界面与AI代理功能。

以Comet为例,该浏览器以“AI即浏览器”重新定义界面逻辑,在网购场景中可实现比价、查看评论及结账流程的全流程辅助。在任意网页上,用户可通过“Assistant”或“Summarize”功能快速分析上下文内容并完成总结、翻译等操作。

尽管功能强大,但订阅费高达200美元/月。部分营销者借此渲染焦虑情绪,声称不使用AI浏览器将落后于人,这种论调受到质疑。

AI浏览器确实在信息获取效率与呈现形式方面展现出创新性,可能影响互联网格局。然而其实际效果尚未完全落地,当前阶段不宜过度高估。

互联网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浏览器的历史。至今为止,手机App与PC端的访问请求仍主要基于Https协议,而浏览器作为承载海量信息的核心工具,地位不可替代。

AI改变一切的前提是AI本身成为主导工具,而非旧工具的附属品。目前主流浏览器虽嵌入AI聊天框,但本质仍是将AI作为第三方插件使用,未改变浏览器原有结构。

The Browser Company推出的Dia浏览器则尝试突破这一限制。根据官方描述,其区别在于:1. 内建AI且原生集成,非依赖第三方插件;2. AI可访问用户授权的所有标签页,而非仅限当前页面;3. 实现深度集成,避免多平台多插件带来的体验割裂;4. 提供一体化功能支持,无需组合多个插件。

Dia的AI引擎与浏览器内核处于同一层级,构成全新的信息获取环境。用户可在任一标签页中直接要求AI完成翻译、总结等功能,同时整合多个页面信息进行分析提炼。

这种能力超越传统浏览器的功能边界,使AI从单纯的“信息连接工具”升级为具备信息甄别与整合能力的智能助手。例如可像群聊一样@多个页面让AI进行汇总,并根据用户的浏览顺序区分信息重要性。

这种变化类似于智能手机对传统手机的革新,但更强调“深度思考”的能力。它不仅提升个人获取与创造知识的效率,还通过智能协作帮助用户提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然而AI浏览器的实际应用仍面临挑战。首先,Dia目前仅适配Mac M1芯片及以上版本的macOS 14+系统,多数用户使用的Windows、Linux或旧版Mac系统无法运行。

即便硬件条件满足,用户长期积累的书签、账号等数据资产也难以轻易迁移。绝大多数人不会因新工具放弃已有基础设置,而是选择在不同场景下交替使用。

其次,AI浏览器并未真正跳出“浏览器”框架。无论其如何整合碎片化信息,最终仍需依赖浏览器作为可视化操作界面。AI提供的任何服务都源自浏览器抓取的数据源。

从这个角度看,AI浏览器并非传统浏览器的替代者,而是后者的能力增强器。两者关系更像是互补合作,而非对立竞争。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创新型产品最终都会被生态更强大的先行者整合。火狐曾被定义为新一代交互范式,但最终仍被Chrome体系吸收。AI浏览器大概率也将遵循类似路径。

当前阶段,断言AI浏览器将取代传统搜索功能为时尚早。正如1999年担忧门户网站会让浏览器消亡的观点最终被证伪,浏览器反而吞并了门户、Flash乃至桌面软件。此次AI的加入,或将延续这一趋势,使其成为浏览器进化的新动力。

除非通用人工智能(AGI)出现,否则浏览器仍将是互联网时代的底层基础设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