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近日完成中标,其中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由智元机器人以7800万元中标;小尺寸人形机器人、算力背包及五指灵巧手由宇树科技以4605万元中标。该项目标志着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预测正逐步成为现实。
2025年6月至今,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披露的公告显示,已有五份有关人形机器人的采购和中标结果,其中两份为展厅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三份为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预算1.24亿元,分为两个采购包,采购包1预算7800万元,用于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采购,由智元机器人中标;采购包2预算4606万元,用于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五指灵巧手采购,由宇树科技中标。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上述并非2025年仅有的人形机器人订单。3月,同济大学采购10台宇树人形机器人,总价825万元,用于学生培训使用;同期,奋达科技与清华大学签署人形机器人技术开发合同,涉及拓展应用场景、核心部件升级、AI算法优化研发等内容,合同金额798万元。
4月,武汉京天电器有限公司中标华中科技大学128.8万元的人形机器人平台项目,包含具身智能人形操作机器人产品;同月,优必选与东风柳汽签订20台大型双足仿人机器人采购合同;6月下旬,均普智能控股子公司普智机器人公司与某智能制造公司签订人形机器人销售框架合同,金额约2825万元。
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已有11家主流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于2024年启动量产计划,预计2025年该领域本体产值将超过45亿元。多家企业对量产目标公开表示积极态度,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透露,公司2025年预计交付1000至2000台人形机器人,并认为若能实现2000台规模,2026年达到万台级别将具备可行性。
冷晓琨同时指出,“如果仅看小脑和本体,2025年确实可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因为多数厂商已实现基础动作功能,如行走、挥手等。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应是大脑、小脑、本体三者融合,即具备具身智能的系统性能力,这才是严格定义下的量产阶段。”
加速进化创始人兼董事长程昊则认为,2025年更准确的定位应为小批量量产阶段,量产元年的说法更多服务于公众理解。他强调,当前重点在于人形机器人是否能够稳定交付,并在实际应用中为客户创造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