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充电宝质量安全受到广泛关注。7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征集工作。该强制性国家标准将对包括充电宝在内的移动电源提出更高技术要求。
新标准涵盖一般要求、产品标识等基本要素,并对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短路保护、过载、误操作、循环后跌落、智能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对于锂离子电池,标准拟加严过充电、挤压、热滥用、针刺等测试要求,并对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提出具体指标。
6月19日至7月18日期间,工信部就包含《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在内的1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标准起草单位包括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等。
据“锂电标准化”微信公众号披露,新标准将在GB 31241和GB 4943.1两项强制性标准基础上进行升级。主要措施包括:新增或加严过充电、针刺、挤压、热滥用等实验项目;明确影响电池安全的关键材料要求;规范锂离子电池/电池组/充电宝的关键生产工艺;引入多次循环后的锂枝晶析出测试以评估老化使用安全性;提出智能监测功能要求,增加对电池电压、温度等安全信息的监测能力。
自2023年8月1日起,充电宝已纳入3C强制认证目录,主要依据GB 31241—2022和GB 4943.1—2022两项强制标准。本次拟制定的《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为专门针对移动电源的强制性标准,更具针对性,将取代现行两项标准,成为新的CCC认证监管依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