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广告崛起加速行业变革,传统从业者面临转型挑战

AI广告崛起改变行业格局

当传统广告团队历经多轮修改方案终于获得甲方确认时,AI广告团队的尾款可能已经结算多次。这并非夸张,而是广告行业正在经历的现实。入行四年的广告演员余西表示,传统广告从策划到落地,短则半月,长则难以预测。

今年6月NBA总决赛直播中,Google最新视频生成模型Veo 3全流程制作的30秒广告,累计播放轻松破亿。幕后导演PJ Ace透露,这条广告仅用一台电脑、48小时和2000美元完成。

AI正在重塑广告业规则。据QYResearch统计及预测,2024年全球AI广告市场销售额达10.23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飙升至103.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9.7%。

各路玩家持续加码,TikTok推出AI广告功能,谷歌发布Veo3,国内即梦、可灵等AI视频生成工具已成主流选择,阿里、京东等企业为商家提供AI广告平台。

技术冲击传统从业者生存空间

摄影师乔治白曾在一则关于AI广告的帖子留言:“我去面试摄影师,拿出相机还被笑话了,他们说这东西已经落后了,用手机加AI做的更好,我都准备卖相机转型AI了。”他过去是“扛着单反走天涯”的人,如今求职频频碰壁。

他告诉「定焦One」,“现在很多小型公司都用AI工具,每天能生成2000多条视频,分发给不同账号测试爆款,一旦哪个火了,就用这个账号进行投流带货。”

广告人周路也在经历被时代“温柔”淘汰的过程。七年前从北电毕业后,他从事广告摄影,尽管不认为AI广告会对传统行业造成太大冲击,但目前主要从事广告素材拍摄,提供给某头部互联网大厂的AI业务。

从工作难找到主动转型,两人的经历反映出被AI技术加速的现实。AI技术发展之快,使传统广告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AI广告优势显著

与传统广告相比,AI广告在流程、技术、成本方面均具优势。传统广告制作周期长,从甲方需求立项到交付作品,经历反复沟通,还需组建团队、选定演员、后期制作等环节。

AI广告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步:

*步,生成分镜。利用导演脚本或AI生成的脚本,使用DeepSeek、豆包、ChatGPT等工具生成分镜信息,如“鱼儿跃出水面-2秒-全景”等;导演还需设定广告风格和背景环境。

第二步,生成图片。利用即梦、Midjourney等工具生成画面,结合大量有光感的纪录片镜头训练,保证画面写实感和美感。

第三步,生成视频。利用即梦、可灵等视频生成工具对图片进行动态测试,生成合适视频素材,由导演挑选片段进行剪辑。

第四步,剪辑。用剪映、Premiere等工具进行后期制作,使视频具备完整广告效果。

AI广告技术门槛低,招聘要求强调视频剪辑、内容运营、创意协作,不强调拍摄经验和镜头语言。

过去,传统广告导演需长期艺术训练和大量实践,而AI广告导演学习过程可称为“速成式”。

成本方面,传统广告动辄几十万甚至百万预算。AI广告公司“与光AI”品牌经理王璐圣称,他们能将百万预算压缩至30%-50%,时间效率提升70%-90%。

以与光AI和联想合作的亚冬会开幕式作品为例,王璐圣介绍:“传统方案至少花费100万,而AI制作成本仅30万,公司利润率未受影响。”PJ Ace导演也提到,传统拍摄动辄40万美元、60人跑一个月,而AI广告仅需一人两天、不到两千美元。

行业变革引发焦虑

广告演员余西虽未明显感受到AI带来的生存压力,但已有公司希望采集她的人像信息用于数字广告人。她称:“一旦授权,演员无法把控后续内容,合同也无法保障,我们很被动。”

部分演员私下约定禁止签约数字人信息授权,甚至抬高授权价格倒逼选择真人演员。这不仅是对自身形象的保护,也反映对AI取代真人的危机感。

千亿市场红利与行业分化

目前AI广告常见形式包括全链路AI和部分AI生成内容。国内可灵和即梦使用频率较高,可灵擅长运动镜头,即梦优势在于生图。

谷歌的Performance Max和Meta的Advantage+已打通广告设计、生成、投放全流程。广告主只需上传素材和设定结构,系统即可自动完成制作并投放。

国内阿里妈妈的万相营造、京东羚珑等AI工具主要服务自家生态。CTR《2025中国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报告》显示,53.1%广告主将在创意内容生成中使用AIGC技术,近20%在视频创作中超50%环节借助AI。

高盛指出,大平台因数据、技术和资本优势将在中短期获利。缺乏资源的玩家能否吃到红利,与是否被AI抢饭碗仅一线之隔。

市场格局分为三层:顶层是平台型大厂,既卖工具也卖流量;第二层是吃到“效率红利”的头部品牌和代理商;第三层是中小广告公司和个人创作者。

可口可乐AI圣诞广告《Secret Santa》制作方表示,相比传统数百万美元费用,AI广告成本大幅下降,制作速度提升五倍。

王璐圣称:“我们接的商单预算基本是40W-60W,很少接20W以下的。”这意味着中游门槛提高。长期来看,行业可能走向两极分化,技术资源持有者越做越大,中小从业者面临转型或退场。

技术挑战与版权风险

尽管AI广告数据亮眼,仍面临技术不成熟、版权风险和情感共鸣难题。去年麦当劳AI广告中人物出现六根手指,引发争议。

可口可乐全AI圣诞广告《假日魔法来了》遭网友批评“缺乏创新精神”“画面惊悚”。

版权方面,AI工具依赖大量素材训练,专业素材提供尚未形成规模,监管限定不完善,导致AI作品常陷版权风波。

大卫·布拉戈耶维奇的肯德基AI广告被指出利用他人作品,李子园AI广告被指抄袭日本真人广告。

未来仍需创意与审美

经典广告靠的是情感共鸣,如《母亲的勇气》《You can shine》《边界》等。业内人士认为,AI可作为工具,但无法替代创意和审美。

余西表示:“演员现场二次创作能力仍无法被取代,演员需发展核心竞争力。”资深动画导演指出,AI可取代低端环节,如初级策划、美术设计、剪辑师等,真正有创意的人仍受益。

王璐圣称:“AI广告需要成熟导演把控,但技能可能不同。”招聘负责人尼娜表示:“现在缺的是好的AI艺术家,懂AI技术的人视听语言理论知识欠缺,传统导演掌握AI技术的又较少。”

AI广告浪潮仍在继续,广告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