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的风向标,每年CES上展示的产品往往预示着未来一年行业的发展趋势。在CES 2025期间,AI智能眼镜和AI陪伴机器人成为厂商竞相发力的重点领域。然而,半年多过去,这两个曾被寄予厚望的产品类别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市场表现。
智能眼镜品类自年初小米发布相关产品后,在国内迎来快速发展。Rokid、雷鸟、星纪魅族、xreal等企业不断推出升级产品,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小米等新晋品牌则依靠强大的生态应用,迅速打开市场知名度。除个别企业外,智能眼镜市场整体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相较之下,AI陪伴机器人面临的局面则显得更为复杂。
在年初的CES 2025上,包括TCL、Looi在内的多个品牌展示了各种形态的陪伴机器人,试图抢占这一新兴市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讨论的陪伴机器人并非以完成特定任务为目标的功能型机器人,而是强调与人互动、提供情绪价值的情绪型机器人。这类产品以表情、对话等方式试图填补人们情感层面的空缺,为用户提供心理慰藉。
其中,Ropet是情绪陪伴机器人领域的代表产品。该产品是一款放置在办公桌上的AI设备,主要功能是陪用户聊天,并通过表情和加热功能增强互动体验。尽管该产品在北美、日本市场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国内市场仍未实现有效突破。
其他品牌的AI陪伴机器人产品更是呈现出“销声匿迹”的状态。这种局面的形成并非偶然。一方面,AI陪伴机器人硬件形态复杂,集成了运动、视觉识别、语音交互等多项传感器与模块,成本远高于智能音箱等已有产品。在同样场景下,用户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集成度更高的AI手机助手或智能音箱。
另一方面,陪伴机器人的最大卖点“情绪价值”尚未形成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目前,这类产品“拟人交互”仍处于初级阶段,仅能提供带有拟态表情和声音的内容播放功能,难以构建真正的情感联系。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愿意为这类机器人支付数千甚至上万元的动力相当有限。
情感陪护机器人遇冷的根本原因在于情绪价值尚未成为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消费品类。
过去消费电子爆品的成功经验表明,产品要么解决效率问题,如智能手表的健康监测功能、扫地机器人的解放双手价值;要么满足可量化的生活需求,比如拍照更清晰、屏幕更大、续航更强。而陪伴机器人将“孤独”作为卖点,在大众消费语境中显得颇为尴尬。
尤其在中国市场,为情绪买单的消费行为仍被视作“冲动消费”或“消费主义”的象征,未真正主流化,甚至会触发社会的反感。用户可以接受使用Kimi聊天解压、练口语,是因为这类AI服务解决了可量化的问题。但当以“情绪支持”为卖点的实体硬件出现在办公桌上,消费者往往会变得异常抗拒。
情绪陪伴机器人既不像玩具那么“可有可无”,也不像白色家电那样定位明确,这种夹缝定位直接导致潜在用户处于“感兴趣但不敢买”“买了但不常用”的矛盾状态。
此外,部分厂商对情绪价值的理解仍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一些产品外观照搬JellyCat或Wall-E的设计,搭配本地AI模型或直接接入云端的ChatGPT API,再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便被包装成陪伴机器人。但实际上,这些远远谈不上真正的情感支持。
在业内人士看来,真正有情感投射能力的设备,需要长期学习用户的行为和偏好,能在关键时刻主动提供理解与安慰。而这远远不是现阶段主打“一次性销售”的智能硬件能提供的价值。
情绪陪伴本质上是“长期服务”,但目前的产品逻辑仍是“智能硬件”——绝大多数陪伴机器人采用一次性销售模式,没有内容订阅机制,也缺乏持续训练更新的运营能力。一旦硬件能力落后、模型不再更新,这些设备很快会被用户遗忘,使用频率甚至可能不如手机的AI助手。
从这个角度看,陪伴机器人似乎从一开始便选择了错误的发展路径。
但这并不意味着陪伴机器人没有存在意义。如果品牌希望真正发力“AI陪伴”这一赛道,必须推动陪伴机器人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
当前市面上大部分陪伴机器人依旧需要用户主动发起指令,只不过“唤醒词”从“小爱同学”“Hey Siri”变成了“你好”“我好无聊”“陪我说说话”。但真正的情绪陪伴,应该是设备主动感知用户是否情绪异常、是否沉默太久,并判断是否需要开启互动。
这种主动情绪支持的背后,离不开麦克风、摄像头等感知硬件,以及情绪识别、语义分析、场情感知等算法的支撑。
从行业观察来看,真正有机会在智能陪伴领域取得突破的产品,至少应实现“随手可用、主动出现”的能力。哪怕是在用户出门换鞋时点个头,或在加班太晚时提醒早点休息,都是主动建立情感交互的方式。
用更直接的话来说,一个出色的智能陪伴产品,必须“在正确的场合主动做对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一个“有求必应”的智能音箱。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绪陪伴并非伪命题。人作为社会生物,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将持续存在。但如果兴趣陪伴的产品仍停留在“硬件”而非服务层面,这类产品注定难以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