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中旬多个知名充电宝品牌宣布召回计划以来,充电宝行业经历剧烈震荡。从中国民航局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充电宝上飞机,到多个头部品牌3C认证遭取消,再到行业龙头罗马仕宣布停工停产,一系列事件震动整个行业。
至今,这一场“充电宝风波”已发酵满月。证券时报记者近日通过走访深圳华强北以及采访众多行业资深人士发现,虽然一些假冒伪劣充电宝在线下销售渠道遭遇严监管,但在线上平台,带有“3C认证”仅售30元的低价充电宝仍在违规售卖。
在这一冲击持续蔓延、行业身处消费者信任危机以及充电宝新国标即将出台的背景下,行业走向备受关注。
冲击:线下严监管
难见百元以下产品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交易集散地,充电宝召回的冲击波已波及华强北。此前,华强北曾充斥大量廉价、无3C认证的充电宝,但这些产品目前已基本消失。一家档口老板表示:“我之前代理一些无3C认证的产品,但‘出事’后已退回厂家,现在卖的都是有3C认证的。”
记者在华强北看到,目前大部分档口在充电宝旁边都摆上醒目标签纸——“3C认证”,有的还标明“可上飞机”。对此,档口老板们表示,目前客户几乎第一句都会问有没有3C认证。有老板甚至将自家充电宝的3C认证打印出来,供消费者查看并上网比对。
华强北市场管理方也极为重视,不定时对档口进行检查,严格管控充电宝产品的安全。一位档口老板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自从充电宝召回事件发生后,市场管理方就对充电宝的管控格外严格,目前华强北市场上已没有非3C认证的充电宝产品。
在与多个档口老板交谈时,他们不约而同提及陷入停工停产的行业龙头罗马仕。一位老板直言:“罗马仕算是行业头部企业了,没想到可能因此倒下。此前主要靠低价、无3C认证产品的厂家这段时间应该很难受。”
证券时报记者询问多个目前在售充电宝的档口发现,主流的1万毫安、2万毫安规格产品已难觅百元以下,多数带快充的产品售价在100元乃至200元以上。
漏洞:监管不到位
低价充电宝充斥电商平台
与华强北的严查严管相比,低价伪劣充电宝在线上平台的销售却“畅通无阻”。在某电商平台上,记者以“充电宝”为关键词搜索,销量前三名均为30元—40元价格区间的产品。这些低价充电宝容量均为1万毫安以上,并在产品首页标注“可上飞机”字样。记者询问多家店铺客服是否带有“3C认证”,均得到肯定答复,有的店铺还发来产品实拍图片,标出“3C认证”标志。
30多元、1万毫安以上、带有3C认证,这些要素是否可能集中在一块充电宝上?“我在网上买过很多低价充电宝来测评。以销量最高的那一款为例,它标注是1万毫安,但实际电池容量只有6000毫安。”惠州马拉松固态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立志表示,正常情况下,30块钱只够买一个电芯。“我不知道这些充电宝是怎么做出来的,容量根本不达标,安全性更无从谈起。”刘立志说。
真锂研究数据显示,一枚优质1万毫安电芯成本一般在40元以上。除电芯外,电路板、外壳、封装等都需要成本,一个充电宝的基础物料清单成本通常在60元以上,叠加研发、营销、渠道费用后,售价只会更高。
刘立志认为,这些产品能获得“3C认证”,说明背后存在监管漏洞,即使带有“3C认证”,也不能保证产品安全。据一名行业人士透露,一方面有企业伪造认证标识,另一方面实际监管中对“3C认证”的真实性缺乏有效验证手段。
“据我了解,质检部门从下个月起要全方位抽查电商平台上的充电宝店铺,尤其是销量大的商家。”刘立志说。但检测机构抽查存在漏洞,即每家店铺必须抽查8台。由于普通消费者很少一次购买8台,一些伪劣商家可能准备“好货”,在看到8台订单时发货过关产品,以此蒙混。
痛点:电芯之殇
供应链面临压价之困
自6月中旬延续至今的充电宝风波,最终指向锂电池安全问题。多名业内人士表示,电池是充电宝最核心部分,成本可占整机60%以上。近年来,充电宝市场高度内卷,价格战趋于白热化,电池成为厂商压缩成本的关键。为降低成本,一些供应商偷工减料或使用回收旧电芯,使充电宝爆炸概率大幅上升。
作为此次涉事的主要厂商之一,罗马仕在业内有“鼓包王”之称。“为什么会鼓包?主要是因为它用的锂电池太低端。”一名从业者表示,他曾拆过几十个罗马仕充电宝,发现里面的电芯厂家五花八门,因此其爆炸产品并非同一款。
“充电宝技术门槛很低,谁都可以做,只要买到电池,装一个壳子就行。”一名曾与罗马仕洽谈合作的深圳消费电子配件厂商负责人曾先生表示。前述从业者指出,中国前30名的充电宝品牌,没有一家有自有电池厂和电芯产线,“说白了都是组装厂”,而对供应商管理失序则直接导致危机爆发。鱼龙混杂的充电宝市场,折射的是电芯行业的整体乱象。
那么,头部的充电宝品牌中,不乏像安克创新、绿联科技等研发能力强、资金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为何此前没有一家自建电芯产线?答案或许不是“不能”,而是“不愿”。“自建工厂意味着重资产投入,虽然能够把控原料、工艺标准,但也意味着成本大幅增加,且需较强运营管理能力。”曾先生说,大部分充电宝企业采用代工模式,侧重产品设计和线上营销。
值得警惕的是,与电芯行业乱象相关的不仅有充电宝行业,可能还涉及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以储能为例,电芯代加工、向外采购、层层分包也是业内常态。“对于许多行业来说,一个共性痛点是终端产品不是向市场要利润,而是向供应链要利润,通过不断压榨供应商来增加收益。”曾先生说,终端品牌对供应商无限压价容易导致材料以次充好等问题,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变局:玩家大洗牌
行业将迎新国标
压缩成本是所有企业的追求,但无限制压缩甚至通过偷工减料方式压缩成本无疑是在为行业和自身“掘墓”。
此前一位罗马仕研发部门员工表示,在2019年前,罗马仕的充电宝就曾发生自燃事件,主要因产品无温度过热保护部件。这一部件虽小,但对安全意义重大,能在检测到温度过热时自动断开电路。“这一个小部件虽然才2毛钱,但一旦大规模使用,总体成本也不小,后来也是出了事才安装上去的。”
作为生产半固态电池的厂家,刘立志最近发现,与他对接的客户“稀奇古怪”,许多原本不做充电宝的公司,比如扫地机器人行业龙头追觅科技、主要卖电视机的创维集团,都准备入局充电宝行业。
这意味着,行业将迎来重新洗牌,在经历从“野蛮生长”走向“安全合规”的阵痛期后,或将呈现崭新市场格局。
对充电宝行业影响更深远的,是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更严格的移动电源(充电宝)强制性国家标准。多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新国标正在公开征集意见,将设置更严格的技术标准。其中备受关注的一条是,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或提升过度充电、针刺、挤压、热滥用等试验要求。
其中,“针刺测试”指用钢针把电池刺穿模拟内部隔膜刺穿,观察电池是否会燃烧爆炸。刘立志表示,能通过针刺测试的充电宝,其安全性将大幅提升。在针刺实验中,传统液态电池可能因电解液泄漏、短路起火爆炸,但固态电池则保持稳定。若充电宝新国标落地实施,或将推动半固态电池充电宝的渗透率提升。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风波对行业而言是一次“刮骨疗毒”,促使大家对“成本优先”逻辑进行集体反思。“新标准的制定实施对行业整体发展肯定是一件好事。”东莞市海陆通实业有限公司品牌总监程国敏表示,作为原有标准的升级,新标准或能改变此前行业无序竞争造成的安全失控状况,减少灰色地带。在更严格标准下,未能达标的小作坊将被市场淘汰,最终利好严格执行新标准的厂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