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行星宜居性需至少20%地球水含量

在寻找外星生命的过程中,科学家曾长期将‘宜居带’作为判断行星是否适宜生命存在的关键指标。最新研究显示,行星是否位于宜居带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其表面水含量对宜居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哈斯凯尔・怀特 - 吉安内拉及其团队通过约 1 万次模拟实验发现,行星地表水含量至少需达到地球的 20%,才可能维持稳定气候,具备潜在宜居性。水含量不足会导致降水过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积累,温度可能升至 126℃,远超已知生命耐受极限。

怀特 - 吉安内拉在戈德施密特地球化学会议上表示,行星的地质历史对其宜居性至关重要。研究团队将模拟模型调整为金星接收的恒星光照量后发现,即使拥有与地球相当的水量,行星也可能因二氧化碳流失过多而变得不宜居。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本杰明・图托洛认为,该解释为金星高温现象提供了依据,但若行星随时间推移二氧化碳持续减少,情况可能更复杂。火星的地质记录显示,液态水吸收了过多二氧化碳,并以碳酸盐矿物形式储存于地下,导致大气层变薄、温度下降。

怀特 - 吉安内拉指出,该团队的模拟主要针对类似地球大小和轨道距离的行星,火星等行星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研究强调,在寻找宜居行星时,不能仅依赖其是否处于宜居带,还需综合考虑水含量及地质历史等因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