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公开对6项新国标征求意见,其中包括《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新国标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从推荐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替代现行国标GB/T 39901-2021,已于6月底结束意见征求,并计划于202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新国标在适用范围上进行了扩展,要求M1和N1类汽车应装备自动紧急制动系统。M1类指座位数不超过9座的载客车辆,包括轿车、SUV、MPV等家用车;N1类指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载货车辆,例如营运小货车及蓝牌小微卡。
新标准还增加了对行人目标、自行车目标、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目标等弱势交通参与者的识别能力考核及仿真测试项目。技术指标方面,新国标要求M1类乘用车的AEB系统必须在10km/h—80km/h速度区间内激活,N1类车型则在10km/h—60km/h速度区间内。
此外,新国标针对静止前车的测试中,试验车速由旧国标的30km/h提高到80km/h,且要求在40km/h时速下完全避免碰撞。制动时每秒降低的时速必须不小于5.0m/s²,相较旧版标准的4.0m/s²有明显提升。
对于前方慢行车辆(时速为20km/h),试验车速提高到了最高80km/h;对于前方制动车辆(时速为50km/h),两车间隔为40米。整体来看,新国标各项技术标准都有了显著提升,不仅要求车速适应性更快,同时也要求系统响应更准。
从行业情况来看,AEB技术路线目前有毫米波雷达、纯视觉和多传感器融合三种方案。新国标未强制要求特定的传感器配置,为不同的技术路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毫米波雷达AEB方案一般基于77GHz毫米波雷达实现,优点是成本低,应用广泛,但易受环境干扰,失效率较为明显。纯视觉AEB方案依赖摄像头进行感知,存在对静止物体识别局限性,也容易受到光线等环境干扰。
多传感器融合AEB方案采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共同感知,理论上具备更高的安全性,但成本较高。新国标考虑到不同技术路线的特点,未在征求意见稿中指定必须标配哪一类传感器。
工信部近期在公告中也明确要求,“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AEB触发的稳定性仍然存在不足,不同车企采用的技术路线、感知方案、感知硬件、算法结构等存在较大差异。
对于车企以及AEB供应链企业而言,选定某一种技术路线之后,就要不断在安全方面进行优化,以满足新国标的要求,同时保持软硬件升级和迭代,确保用户的安全。
新国标的最终目标在于更广泛地保护弱势交通群体,更全面地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更严谨地推动汽车安全产业发展。2028年新国标落地之时,几乎所有车型都将标配AEB。
根据全国乘联会数据,2025年1-4月,我国乘用车整体AEB装车率达到60.1%,新能源乘用车市场AEB装车率已经达到64.3%。不同价位车型装配率差异显著:40万以上车型AEB装配率达100%;15-40万元车型AEB装配率80%以上;10-15万元车型AEB装配率约58.5%;10万元以下车型AEB装配率仅6.5%。
新国标实施后,不同技术路线的AEB方案或将在不同售价区间的车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无论未来何种路线占据主导地位,安全才是唯一的标准。让绝大多数车辆标配AEB,实现安全平权,是新国标落地之时最想看到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