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回应撤离中国市场,AI智能体赛道竞争加剧

作为AI智能体领域的“黑马”,Manus曾一度引发外界高度关注。但经过数月探索后,Manus被曝撤离中国市场。7月19日,Manus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发布长博客,首次从技术层面复盘创业以来在Agent研发与训练方面的经验教训。

季逸超表示,Manus团队之所以选择“套壳”而非自研大模型,是基于此前创业的教训。他们决定基于开源或商业大模型进行“上下文工程”,构建智能体。然而,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团队经历了四次智能体框架调整才实现局部最优解。

季逸超指出,AI智能体的未来在于上下文设计,而非单纯比拼模型能力。他总结了一些实操经验,包括提高KV-Cache命中率的方法、避免动态修改工具列表、使用文件系统承载持久上下文、保留错误日志以减少重复错误等。

今年3月,Manus因能完成筛选简历、房产研究、股票分析等复杂任务而刷屏网络,被称为“全球第一款通用Agent产品”。产品爆火后,其内测邀请码一度在二手平台被炒至数万元。

但不到半年时间,Manus被曝撤离中国市场。官方微博和小红书账号内容已被清空,官网首页显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另有消息称Manus已将总部迁往新加坡,核心研发团队约40人迁移,其余约80名非核心员工被裁。

尽管Manus对外回应称是基于经营效率考量,但外界对其撤离中国市场的原因有诸多猜测。有分析认为,Manus主要基于Claude模型,而该模型不向国内用户提供服务,即使与阿里通义千问合作,也面临维护两套产品、成本高等问题。

此外,Manus母公司“蝴蝶效应”今年4月完成由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B轮融资,主要用于扩张海外市场。其与阿里通义千问的战略合作始终未落地,用户注册Manus仍需特殊网络条件。

在Manus引发行业对“智能体退潮”的担忧之际,AI智能体赛道却迎来多项重要进展。7月18日,OpenAI推出全新智能体产品“ChatGPT Agent”,具备Operator智能体网页交互能力、深度研究功能及ChatGPT对话能力,可完成多步骤复杂任务。

OpenAI表示,该智能体底层模型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在 Humanity' s Last Exam 中得分率达41.6%,在FrontierMath数学基准测试中使用工具时得分27.4%。

Kimi也发布了最新大模型K2,宣称其设计目标是“为下一代智能体提供通用认知引擎”,在自主编程、工具调用和数学推理方面表现突出。

多家券商研报指出,随着AI巨头加快智能体产品商业化,2025年有望成为AI Agent元年。基础大模型仍是决定Agent能力上限的关键,C端Agent市场潜力巨大,成为大厂和创业公司竞相布局的重点领域。

然而,当前智能体类产品仍面临同质化严重、商业化路径不明等问题。在基础模型厂商凭借底层模型发力智能体赛道的背景下,纯智能体创业公司如何在激烈竞争中立足,成为Manus必须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