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三区通报基孔肯雅热疫情 累计确诊1199例

7月19日,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截至2025年7月18日,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161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同日,佛山市南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截至2025年7月18日,南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6例,主要集中在桂城街道,均为轻症病例。

佛山市禅城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截至2025年7月18日,禅城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2例,主要集中在石湾镇街道、张槎街道,均为轻症病例。

顺德、南海、禅城分别发布“告全体市民书”,指出三区已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其主要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个人感染风险持续上升。为迅速降低蚊虫密度,最大限度阻断疫情传播扩散风险,号召全区各企事业单位、学校、建筑工地、村(社区)、家庭及全体市民,于7月19日至20日(本周末)集中开展以清除蚊虫孳生地和杀灭成蚊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月14日发布的文章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媒介伊蚊(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发病季节与当地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潜伏期一般为1至12天,通常为3至7天。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

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

广东疾控中心提醒,公众出行前应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出境前健康体检,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防护。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为1~12天,归国人员在入境后12天内需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12天境外旅居史。入境前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进行健康申报并告知海关检疫工作人员近期旅行史及在当地有无蚊虫叮咬史,配合进行相应检查和隔离治疗。

目前尚无疫苗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病例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因此,预防核心在于斩断传播链——防蚊灭蚊,这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个人防护方面,建议户外活动时,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高峰)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暴露的皮肤及衣物可喷涂有效驱蚊剂,按说明书要求足量、定时补涂;居家安装纱门纱窗,睡觉使用蚊帐;减少在树荫、草丛、竹林、积水等蚊虫孳生地附近长时间停留。

环境清理方面,要牢记无积水就无蚊虫。每周花10分钟彻底清理家中及周边各类积水。具体措施包括:彻底清空、倒置或妥善遮盖闲置的盆、罐、桶、缸、轮胎等容器;清理房前屋后沟渠、天台排水槽淤塞,保持水流畅通,填平洼地;家中水养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每周至少彻底换水一次,并清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宠物饮水碗、接水盘等同样需勤换勤洗;必须使用的储水容器(如水缸、水池)务必严密加盖或投放安全的灭蚊幼缓释剂;妥善处理垃圾,特别是废弃的瓶、罐、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避免其成为小型积水容器。

若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相关旅居史,一旦出现发热伴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配合医生进行检查诊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