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重卡电池技术突破推动市场逆袭

新能源重卡已成为近年动力电池行业最为重视的赛道之一。当电动重卡以惊人速度崛起,其核心引擎——动力电池销量同步飙升。

2024年国内新能源重卡销量达8.27万辆,同比增长139.4%,同年仅充电车型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就达到26.8GWh,同比增长120.5%。这一增速远高于同期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整体动力电池装机量37.3%的增速。

2025年6月,国内新能源重卡销量达1.48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87%。由于新能源重卡经常使用的规格是与储能相同的314电芯,甚至有人调侃卡车已开始与储能抢产线。

新能源重卡的发展并非电动乘用车技术的简单移植,而是重卡电池方案不断迭代的结果,最终越过了拐点。

重卡因自重和载荷巨大、风阻系数高,单位行驶里程能耗远高于乘用车,动辄数十吨载重、日均数百公里的高强度运营、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需求,对电池技术提出严苛挑战,正是电池技术的持续突破让电动重卡从概念走向实用。

电池能量密度跃升是电动重卡实用化的核心支撑。早期电动重卡续航不足200公里,仅能局限于港口、矿区等封闭或短途场景。如今,用于重卡的大容量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突破220Wh/kg,支持续航里程长达800公里,彻底打破场景局限,使电动重卡具备承担中长途运输任务的能力。

同时能量密度提升通过优化电池体积重量比,间接增加了有效载货重量,进一步增强实际运营价值。解决续航与载重问题后,补能效率成为制约运营效率的关键瓶颈。

行业形成“超充”与“换电”双路径并行的两个流派:

超充派通过高功率充电设备实现快速补能。以往350kW功率充电桩充满300kWh电池需1-2小时,而当前超充桩功率已达1.5兆瓦,每分钟可补充约20度电,充满同等容量电池仅需15分钟。这意味着车辆每天可多跑1-2趟运输,显著提升物流效率与经济性,适配高速线等长续航连续运行场景。这一派以华为为代表。

换电派则依托标准化电池箱实现快速更换。单次换电仅需5分钟,效率接近加油时长。这种模式更适用于港口、矿山、短途倒运等固定线路高频次作业场景,大幅降低补能等待成本。这一派由宁德时代力推。

动力电芯价格从2023年开始不断走跌,现已降至每瓦时0.4元以下,直接带动整车成本下降。一辆装配423kWh的重卡市场价格甚至从2023年的63万元低至如今的50万元左右,直逼燃油重卡。

加上电费成本显著低于柴油,按工业电价0.7元/度计算每公里电费成本不到0.25元,远低于柴油车每公里约2元的油费。电动重卡省去发动机、变速箱等复杂总成,维护保养费用更低。多重成本优势叠加,保守估计电动重卡的全生命周期成本(TCO)要比燃油重卡低10多万,也使得电动重卡作为商品有了吸引力。

作为电动重卡的核心部件供应商,各大电池厂商纷纷推出针对重卡应用的电池新品和解决方案。宁德时代主打标准化+换电,2025年发布的75号标准换电块探索重卡电池标准化,开发底盘换电接口,使不同厂商车型兼容通用,利于批量生产以降低成本。此外,宁德提出2030年前构建全国“八横十纵”干线换电走廊,计划2025年底前自建1000座重卡换电站。

亿纬锂能推出第三代商用车“开源电池”产品矩阵,涵盖微面、轻卡、重卡、客车、工程机械等全场景应用,一次推出4款不同规格的重卡电池,分别针对短倒运输和干线物流等细分场景优化。

比亚迪推出重卡系列全部搭载自主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并辅以多枪超快充技术。刀片电池采用CTP无模组结构设计,空间利用率可从传统电池的约40%提升至60%,能在同样体积的空间内布设更多数量的电芯,从而提高能量密度。

国轩高科发布全新“G行”重卡电池,针对续航短、充电慢、极端温度不适三大痛点给出解决方案,使其在-30℃环境仍能高效充电,并可实现-40℃到65℃的电池温度精准控制。G行电池总寿命达12年10000次循环,累计行驶里程超过400万公里。

目前宁德时代在重卡市场仍遥遥领先,这一优势远大于它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整体优势。

在重卡电动化进程中,主流整车企业与电池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格局逐渐成形。大多数整车厂采取多供应商策略,广泛引入多家电池企业的产品,如三一集团除引入宁德时代外,还与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国轩高科、远航锦锂、中创新航、楚能新能源等合作,累计引入6-8家电池供应商。

这种多供应商布局既保证电池供应的稳定性,避免对单一厂家过度依赖,又可集各家技术所长于一身,引入不同类型的电池方案,也有利于在供应链中获取更大主动权,倒逼电池企业优化产品和价格。

但也有整车厂选择深度绑定少数几家电池伙伴。典型如华菱汽车,其新能源重卡动力电池主要由国轩高科和亿纬锂能两家供应。通过集中采购,华菱或能与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协同,在电池定制开发、供应链等方面有所保障。

曾经动力重卡续航和载重限制被认为几乎不可能成为主流,现在却异军突起,成为锂电需求增长最快的细分场景。电动重卡的突破无疑是电池技术进步带来的又一增量市场,这也意味着一个论断:凡有动力,皆可锂电,能在电池进步下成为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