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纳新材料深耕高温合金领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2017年在宿迁辞职创业,奇纳新材料董事长彭伟平用8年时间将公司打造为专注于高温合金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得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航发基金、深创投、中信建投、宿迁市产业发展基金等多个投资机构支持。

“多年的创业经历让我体会到,既不能放弃对技术的执着追求,更要有对客户实际需求的务实判断,两者结合才能更好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彭伟平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温合金材料主要以铁、镍、钴为基础,能在600℃以上的高温及一定应力作用下长期工作,具有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等特点。奇纳新材料是一家专注于生产、研发高温合金母合金、丝材、粉末等高端特种金属材料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燃气轮机、增材制造等领域。

“记得刚刚创业的时候,高温合金主要还依靠进口。如今,包括我们公司在内的产品已完全可满足国内各种高端需求。”彭伟平说,自己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在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从事电解铝相关项目研究,对高温合金的研发制造有深厚基础。2017年,在作为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成员到宿迁市宿豫区挂职两年后,抱着一份信念与对市场前景的看好,正式开启全职创业。

“前三年亏了一千万。”回忆创业之初,彭伟平坦言艰难——一方面,购买设备、开发工艺、测试配比、批量制造等问题都要“从零开始”解决;另一方面,起初瞄准高精尖客户的需求生产,但多次送样后始终拿不到订单,迟迟无法形成销售。

“后来我们又尝试过做汽车增压涡轮领域,但发现毛利率低、回款慢。直到开始做3D打印用的增材,才实现了产值的第一次快速爬升。”彭伟平说,此后公司开始涉足医疗领域,生产人造关节用钴铬钼合金。研发、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后,又进军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领域,逐渐形成当前业务格局。

眼下,奇纳新材料正探索将增材高温合金的开发与AI技术结合,以进一步降本增效。“假如开发新型高温合金主成份有6个元素,每个成份有5个含量参数,组合将有上万种,每一种都做实验的话,成本高昂。”彭伟平表示,通过应用AI技术,大模型可以初步筛选出数百个可行方案,再通过更专业的工具进一步缩窄至三四十个,之后进行试验,“实验验证的数据又可用于机器学习,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开发效率、准确性和可靠性。”

从科研工作者到企业家,彭伟平用自身实践书写着从学术创新到产业创新的过程。一路走来,诸多因素共同造就了今天的奇纳新材料。

对技术的重视是公司发展的根基。“高温合金熔炼的过程在真空环境下看不见摸不着,需要将各种金属成分控制在精准比例。”彭伟平举例,某牌号高温合金产品国标要求的铝元素比例为3.5%-4.5%,误差范围在1%,而目前公司可将误差范围控制在0.1%-0.2%,“高温合金需控制的元素含量有时高达三四十种,没有对技术、工艺的重视,很难生产出高性能产品。”

目前,奇纳新材料形成了以彭伟平为首、多名博士担纲重要岗位的研发团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项,并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联合开展产学研项目。

对市场的敏锐让公司不断寻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无论是增材、医疗还是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奇纳新材料总是精准锚定一个领域,然后快速实现放量。“我们开拓业务的总体思路,一是找前沿性的项目,二是找别人做得少的项目,以此构建我们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彭伟平表示。

技术出身的彭伟平对于高温合金的各种新型应用领域天然更具敏感性。“我以前研究过高温电解铝,基于相似的材料性质和电解过程,我们正在研发生产电解水制氢中的电极材料。”彭伟平介绍,目前公司在该领域已实现数千万元营收,随着未来氢能源进一步推广,公司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

对产品的务实态度让公司能够平衡好研发与产业化的关系。“性能有高低,但产品只有合适还是不合适。”彭伟平强调,科研工作者创业一定要有产品思维,紧紧把握客户需求,“我们不会一味追求性能上的极致,而是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提升产品的稳定性、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提升产品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