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又一个“刺客”被年轻人抛弃,这次是理发店。
这些年来,被年轻人冷落的名单越来越长,从影院刺客、雪糕刺客、防晒衣刺客,到如今的理发店。有网友感慨,住处附近的商铺中,一家开了十几年的理发店关门倒闭,引发广泛共鸣。
走出地铁站附近收到的小广告卡片越来越多,从“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变为“30块洗剪吹了解一下”。不少商业街里曾经人潮汹涌的网红理发店,现在也生意冷清。
这不是人们的主观感觉。有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美发行业新增“注销”“吊销”企业超过18万家。部分仍在营业的理发店甚至请来美女跳舞吸引顾客。
人们印象中最不缺生意的“洗剪吹”,为何也难以为继?
十几年前的理发店还完全不是如今的景象。当时,普通人最时髦的事情之一就是去理发店办卡。理发小店借储值卡的风口从中国台湾吹到大陆,摇身一变成了会员制玩家。几百元一次的烫染,办卡后可享受折扣,并能享受到不输大牌店的服务。
顾客是否赚到不好说,但很多理发店却赚得盆满钵满。原本剪一次头发几十分钟收几十元,换思路卖会员卡后,一天就能入账上万元。2020年,全国有近20万家理发店开业,2021年全国理发店数量达114.4万家。
理发店不仅数量激增,价格也大幅上涨。剪发被细分为“精剪”和“普通剪”,“总监剪”和“店长剪”,价格相差上百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美发客单价提升26.4%,一线城市理发店消费最贵的价格超过上千元。
但谁都没想到,看似不愁客流的理发店也有熄火的一天。有店主晒出因一整天只剪一个头发而怒砸店铺的视频。还有店主在倒闭的美发店门前开直播甩卖店内美发用品。
2022年,郑州多家“上海银色·美之家”分店陆续停业整顿,2023年该品牌全部关停。永琪美容美发、东田造型等也纷纷“旺铺转让”,上海蒂凡尼美容美发甚至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理发店为何活不下去?
理发店没被外部环境冲击,反而被内部的“骚操作”拖累。第一颗雷是理发师变疯狂销售,“没人能笑着走出理发店”。很多人有类似经历:一进门,理发师不问发型要求,而是先问预约信息,还要用对讲机沟通,一整套装X流程让顾客懵圈。
即便逃过开场第一劫,也逃不过下一道坎:产品推销。剪头时,tony老师会说你的发质问题,接着抛出“办卡更实惠”的话术。最让人崩溃的是付款时突然出现的价格刺客,以及预期不符的灾难发型。
如果说第一颗雷埋下隐患,第二颗雷则直接引爆顾客愤怒情绪:信息差带来的不透明交易。有老板逮着一个顾客薅羊毛,员工推销卡、焗油膏、护发素等产品,销量与KPI挂钩。
这种模式让理发师花在手艺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套路却越来越多。有些店不办会员、不额外加产品、不照店员说的做也会给脸色看。2023年3月,云南昆明发生一起天价烫染事件,顾客控诉商家开始报价600-1000元,到店后却变成7680元。
有类似遭遇的并非个例。中消协报告显示,美容美发领域的违规办卡、办卡容易退费难等案件占会员制行业案件总数的26.5%,仅次于体育健身。
其实,现代人并非没有洗剪吹需求。有人在家当起理发师,在网上购买理发工具,去年理发类产品销量猛增133%。10元快剪爆红也是一大证明,有的店一天接待100-200个客户,不推销办卡、十几分钟理完,主打简单粗暴。截至2025年4月,全国快剪门店数量猛增200%。
理发店要活下去,必须“洗心革面”——回归理发本质。第一个出路是去套路,干出个性化创新。例如湖南怀化“晓华理发店”因“听得懂人话”一夜爆红网络,男士30元、女士45元的透明价格策略拉满好感。
更重要的是她不会千篇一律的套路服务,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需求做精准服务。全国各地类似晓华的剪发师越来越多,比如北京有理发店被人自发安利。
倾听顾客需求比卖产品更重要,这样才能拉回行业缺失的信任度,带来更多的回头生意。第二个出路是练出让用户“不去血亏”的杀手锏,打开思路赚钱。
理发店想多赚钱无可厚非,但顾客反感的是只有高价。例如上海广州某些网红店客单价几百元,仍需提前两周预约,但因其有核心壁垒:中医养护或优质材料以及专业级染发师,客户为技术买单。
有的理发店搞出生态联动。重庆某社区为老人全年提供3次义剪服务,有的与美容养发结合做美业生态。日本的理发店叠加血压监测、代买药服务,新增稳定客源的同时,也抓住了老龄化浪潮。
总之,要么像晓华一样回归“良心价”,要么像技术派用真本事,不存在中间地带。中间地带的浑水摸鱼者,注定成为倒闭名单上的下一个数字。
人民的刚需生意,不能只剩下套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