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云科技在2025纽约峰会上发布的Amazon Bedrock AgentCore,正在试图解决一个被反复提起却始终未被系统解决的问题:企业如何构建一套可以真实投入生产的AI agent系统。
尽管大语言模型已在多个行业场景中展现出生成能力,但如何将其包装为具备长期运行、权限控制、任务调度与状态可观测的“agent系统”,仍是多数企业试点无法越过的门槛。AgentCore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答案——不是再给模型“套壳”,而是构建一整套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
构建Agent的“七大件”:系统能力标准化
Amazon Bedrock AgentCore不是一个单一服务,而是一个包含七个模块的系统能力组合。这七个模块分别为:
- AgentCore Runtime:具备8小时长时运行能力,支持同步/异步任务,并能隔离多个session运行状态,是agent持续稳定运行的底层保障。
- AgentCore Memory:支持短期和长期记忆管理,可在多个agent间共享上下文,实现“多轮对话记得住、跨会话有记忆”。
- AgentCore Identity:与主流身份系统集成,实现细粒度权限管控,为agent的跨系统访问建立安全边界。
- AgentCore Gateway:让agent能够以标准方式调用API、Lambda函数与企业内部服务,实现“调用现实世界工具”的能力抽象。
- AgentCore Code Interpreter:提供托管代码运行环境,适用于需要动态生成和执行脚本的业务场景。
- AgentCore Browser Tool:通过云端浏览器完成网页操作任务,包括内容提取、表单填写等。
- AgentCore Observability:以标准方式提供日志、链路与行为可视化,帮助企业掌控agent运行过程、问题定位与性能优化。
这些能力模块可单独调用,也可组合部署,支持开源agent框架(如LangGraph、CrewAI)与Amazon Bedrock中的模型服务。
从系统工程角度解构Agent
过去一段时间里,企业尝试构建agent时常陷入一个误区:将agent等同于“模型+提示词+外壳”。但现实情况是,agent要在真实业务中落地,还需完成大量“非AI”的工程工作:任务调度、状态管理、异常恢复、安全控制、工具集成、日志观测等。
而这些正是AgentCore意图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将这些“基础但通用”的功能产品化,AgentCore一方面降低了agent项目的门槛,另一方面也为未来agent系统的可维护性与可拓展性打下基础。
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产品部总经理陈晓建表示:“agent的能力并不是靠一个大模型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有执行环境、有工具接入、有上下文记忆、有安全机制、有观测能力……这些通用能力,过去没人系统地打包交付。”
在传统工程项目中,这些能力往往由多个团队分别搭建,并因缺乏标准接口而导致系统割裂。AgentCore通过模块化抽象与统一部署方式,将这套系统工程压缩为可控的产品组合,显著提高交付效率。
安全、灵活、兼容:为企业构建可部署的AI路径
AgentCore的设计并非“重中之重”,而是“轻中之稳”。它的目标并不是取代已有工具链或开发框架,而是提供一个可插拔、可组合、可治理的agent运行层。
这一理念也体现在其对身份系统的兼容性上。AgentCore Identity模块支持与Cognito、Okta、Entra ID等身份平台对接,企业可以沿用原有权限体系为agent设定访问控制策略,无需额外构建身份通道。
在运行层面,AgentCore Runtime支持session隔离与多框架接入,不强绑定开发者所选模型或agent框架。配合Bedrock模型服务与开源组件,企业可根据安全级别、性能要求自由选择部署方式。
亚马逊云科技Agentic AI副总裁Swami Sivasubramanian表示:“这些创新将帮助企业跨越试验阶段,构建真正可投入关键业务流程的、可信赖的生产级agent系统。”
从“好用”到“能用”:让Agent成为企业AI的交付单元
AgentCore的发布并不是一次独立能力上线,它代表着亚马逊云科技对agent部署体系化的理解:从工具链建设、运行环境准备,到调用路径封装、观测治理能力补全,为agent从原型阶段走向生产落地奠定工程与系统基础。
Swami指出,未来脱颖而出的企业,并不是那些预测趋势最准的企业,而是那些对变化反应最快的企业。而AgentCore,正是帮助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依然能快速部署AI agent、灵活组合能力的基础设施。
对于已经投入生成式AI项目的企业来说,AgentCore或许意味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从技术验证,走向系统建设;从单点功能,走向系统能力;从“好用”,走向“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