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在经历2024财年增长乏力后,将AI视为撬动整体业务重回增长区间的关键支点。这一选择既是对当前业务困境的回应,也是产业变革节点上的战略预判。
在2025 CIC中国智慧生活大会上,TCL实业中国区总裁卢春水表示,“AI时代下,家电必定成为新的朝阳产业”,显示出公司谋求新增长的决心。艾媒咨询CEO张毅指出,TCL在AI电视领域目前处于优势区间。
但海信与小米等企业在智能化转型赛道上的重兵布局,也对TCL构成压力。根据洛图科技及Omdia报告,2024年海信系电视全球出货量为2914万台,中国市场出货量约800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2.5%;2025年“6·18”大促期间,其全渠道销量和销额市场占有率分别达24%和29%。
海信已构建“端—边—云”异构AI计算平台,自研主芯片、画质芯片、星海大模型以及海信聚Cloud云底座。洛图科技称,海信系品牌在2024年四季度表现突出。
小米(含Redmi)以约710万台的全年出货量(市占率19.9%)排名次席,领先TCL(含子品牌共计680万台)一个位次。不过,小米与TCL的关系更接近“亦敌亦友”:在电视领域竞争之外,二者已签署过两次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小米手机MIX Fold系列折叠屏、小米汽车SU7中控大屏等背后供应商均为TCL华星。
分析人士指出,技术迭代带来的增长空间是必然存在的。不论是传统家电厂商通过AI赋能新品,还是小米等具有互联网属性的新锐进场家电,对消费者使用体验和整个家电产业链的升级都将逐步显现。
从TCL自身来看,公司年报显示,2024年TCL全年营业收入为1648.23亿元,同比下降5.47%;归母净利润为15.64亿元,同比下降29.3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2.9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0.78%。
但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TCL预计营收826亿—906亿元,同比增长3%—13%;归母净利润18亿—2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81%—101%。其中最为亮眼的是与AIPC、智慧屏等细分领域强关联的半导体显示业务,其净利润预计将超46亿元,同比增长超70%。
TCL在AI领域的布局颇具前瞻性和持续性。早在2013年便推出首台AI语音电视,2016年将AI技术引入手机拍摄,2024年又发布TV大模型语音中控和AI手机/平板,进一步将AI技术延伸至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全场景智能物联。
成果背后是全链条技术支撑与大规模投入。据悉,公司旗下TCL华星已累计投入近3000亿元布局显示产业链,收购三星、LGD等国际巨头面板产线,面板出货和电竞显示器销量均处于全球前列。公司自主研发的伏羲AI大模型据称是电视行业首个超级智能体,TSRAI画质芯片形成“云端+终端”增强模式。目前,TCL已在全球布局43个研发中心和32个制造基地。
TCL的AI应用已覆盖电视、AR眼镜、家电等多个品类,“生态”一词不再是空谈。Statista数据显示,全球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28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54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19.57%;2025年或将达到1740亿美元,并在2027年突破2000亿美元。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元人民币,2023—2025年期间的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8.7%。
尽管想象空间巨大,但消费者对AI家电的接受度仍参差不齐。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消费者对AI家电“智能溢价”的买单意愿分层明显,实用导向是主导因素。部分AI家电溢价与实际价值不匹配,功能冗余、体验落差等问题引发质疑。
王鹏认为,企业需聚焦健康与节能、无感化交互、生态协同等细分场景创新,以真实解决生活痛点为核心逻辑。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指出,AI家电企业需警惕技术堆砌误区,真实的需求场景、可感知的AI能力才是支撑AI溢价的重点。
唐树源指出,当前消费者对AI家电智能溢价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市场正从盲目追新回归理性。年轻用户和高收入群体愿为新颖交互体验支付溢价,而主流消费群体则因早期“伪智能”产品经历变得审慎务实,若AI功能无法带来清晰可感知的价值提升,溢价将被视为“智商税”。
北京商报记者尝试与TCL方面取得联系,但截至发稿暂未得到回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