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搏加码跑步赛道代理Ciele Athletics进军中国市场

运动零售运营商滔搏正在通过拿下越来越多的跑步品牌代理权来巩固自己在跑圈的地位。近日,滔搏宣布将专业跑步品牌Ciele Athletics引入中国市场,全面负责品牌传播、市场推广、渠道销售等业务。

根据官方信息,通过此番合作,滔搏将作为Ciele Athletics在中国市场的独家运营合作伙伴,全面负责品牌传播、市场推广、渠道销售、消费者运营等全链路运营工作。

Ciele Athletics诞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由热爱跑步的设计师Jeremy Bresnen和好友Mike Giles于2014年共同创立。起步之初,该品牌主要产品为运动帽,采用轻量透气网布、柔软帽檐、UPF+40紫外线保护、反光细节,可以为跑者提供方便携带、快干、安全的装备。随着品牌的发展,Ciele Athletics的品类逐渐扩张至T恤、背心、运动裤、夹克等领域。创始人Bresnen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Ciele Athletics的目标从来不是成为帽子品牌,这只是我们开始的产品”。

目前,Ciele Athletics尚未进入中国市场,主要以北美市场为主,其次是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根据公开数据,Ciele Athletics已经在全球43个国家的1300多家店铺销售。业界猜测,此番与滔搏合作,有望改变Ciele Athletics在中国市场相对空白的状态。

从滔搏近一年以来的战略路径来看,跑步这一细分领域正在成为其发力点。2025年5月,滔搏成为英国跑步品牌soar在中国市场的独家运营合作伙伴;2024年5月,拿下加拿大高端越野跑品牌norda在中国市场的独家运营权;2023年,与专业跑鞋品牌HOKA ONE ONE开展合作,在中国市场代理其产品。

在零售独立评论人马岗看来,跑步运动人群基数大,相关运动鞋服类产品消费需求比较旺盛。滔搏代理的主力品牌耐克、阿迪达斯等都是综合体育用品品牌,在跑步类别上缺乏细分品牌,此番代理也是在弥补这样的不足。

滔搏是中国颇具规模的运动品牌代理商,脱胎于百丽旗下的运动业务线,直接通过零售业务或批发业务向消费者销售运动鞋服产品。根据滔搏公布的最新财报数据,在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的2024/25财年业绩报告中,实现营业收入270.1亿元,同比下滑6.64%;净利润为12.86亿元,同比下滑41.86%。

滔搏在财报中表示,运动行业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与价值升级并行的新阶段。在消费者行为更趋理性的环境下,大众市场对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消费者对多元化体验和专业化运动生活的需求不断延展。受以上因素影响,公司部分财务数据有所下滑,但在存货管控和现金流上仍有不错表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滔搏主要依赖对耐克、阿迪达斯这两大品牌的代理。根据滔搏往年财报,耐克、阿迪达斯两大品牌所在的“主力品牌”板块营收在滔搏总营收中的占比超八成。而近几年拓展的VANS、CONVERSE、Timberland、Onitsuka Tiger、ASICS、The North Face、LI-NING、HOKA、KAILAS、norda等10余个领先的运动品牌被归为其他品牌。

此外,近两年,不少海外运动品牌搭建起自己的本土团队,发力DTC渠道。同时整个运动消费领域销售场景转向线上,几乎所有运动品牌都有自己的天猫旗舰店、自营小程序、抖音直播间等。尤其是抖音直播,销售量都在翻倍增长。滔搏的业绩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

当风险逐渐显现,滔搏需要找到新的路径抵御风险带来的影响,正在以不小速度增长的跑步赛道让滔搏看到希望。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中国跑步相关产业市场规模超过4288亿元,其中路跑赛事直接带动消费超168亿元。

诚然,跑步赛道热度不小,但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运动巨头在跑步市场拥有一定市场份额,国产运动品牌特步、安踏、李宁等也都在深耕跑步领域。国内外品牌不断加码,跑步赛道已经开始拥挤。

品牌已经进入技术流的竞争阶段。例如,各品牌在跑鞋层面不断迭代的中底技术、大底技术等;在跑步服装层面不断迭代的速干透气技术、排湿温控技术等。这也意味着企业背后的研发科技创新要跟上市场的发展,品牌需要不断的研发投入。

盘古智库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虽然滔搏能通过代理国际小众且有特色的跑步品牌丰富产品线,但这些品牌对于中国市场大众消费而言相对小众,这意味着滔搏在推广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营销资源以教育市场并建立品牌认知。

马岗也指出,滔搏想通过自身的自然流量打开市场难度较大,需要付出较多成本通过大众传播手段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价值。他补充道,“滔搏主要营收是主力品牌耐克、阿迪贡献的,这些消费者对这类品牌已经相当熟悉了,但新兴品类、新兴品牌带来的增量消费,滔搏并没有接住,比如热门的瑜伽系列产品、户外产品、自行车等。从这方面看,滔搏对新兴品牌和细分领域的消费需求洞察力不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