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资本市场可控核聚变板块表现活跃,浙富控股、东方电气、中国能建3连板,浙能电力、中国核建、中核科技纷纷高开。截至午盘,常辅股份涨超13%,浙富控股、东方电气、雪人集团、中国能建、国机重装“10cm涨停”,百利电气、天力复合等数十股跟涨。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大会在沪举行。该公司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将作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同日,浙能电力、中国核电相继发布《关于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的公告》。根据中国核电公告,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上海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及四川聚变将共同向聚变公司投资约114.92亿元。本次交易已获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具备股权交割条件。
中国核电表示,聚变公司在可控核聚变技术领域具备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和行业引领地位,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与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战略目标高度一致,且具有较高潜在商业价值,公司本次参股投资具有显著战略意义。
数据显示,聚变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度其营业收入为0.00元,净亏损2.03亿元;2025年1-6月营业收入为0.00元,净亏损4325.89万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聚变公司资产总额为53.69亿元。
中国核电提示,可控核聚变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突破需长期研究和大量资金投入,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基于技术难度高、产业化周期长等因素,投资聚变公司短期内实现盈利可能性较低,也存在商业化落地失败风险。
作为人类终极能源解决方案,可控核聚变具备能源丰富、零排放、安全性高等优势。太平洋证券指出,1g氘氚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11.2吨标准煤,远超核裂变与化石燃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选择。
招商证券表示,可控核聚变已基本解决大部分原理问题,全球在高约束等离子放电阶段不断进步,后续将进入燃烧试验和工程试验阶段。若成功商业化,可能彻底改变人类能源结构,进而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近年来,我国将支持可控核聚变产业纳入顶层设计。2021年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强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支持受控核聚变的前期研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未来能源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的未来产业领域。同期,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亦纷纷出台政策推动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
方正证券指出,全球各国投资额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资本开支上升趋势明确。从聚变时间点规划看,中国、日本、欧盟、美国、ITER项目均有不同程度加快,各国开启“军备竞赛”。
方正证券援引聚变工业协会FIA发布的年度报告称,89%受访公司预计核聚变发电将在2030年代末接入电网,70%公司认为将在2035年完成关键里程碑投资额度。
招商证券指出,电源系统是可控核聚变装置核心组件,价值量占比高。相比传统工业电源,聚变电源系统要求极苛刻,壁垒高,需定制化开发,具备相关技术积累公司将受益。
民生证券认为,水冷系统是可控核聚变“隐形千亿赛道”。聚变装置运行中需同时维持等离子体与超导磁体的极低温环境(-269°C液氦温区),温控系统成为保障反应持续性与设备安全的核心环节,技术壁垒高、需求刚性明确,具备“科研先行+商业化延展”双重属性。
中信证券分析指出,行业核心预期差在于产业空间拓宽并非仅锚定商业化节点,在追求最终商业化过程中将伴随大量实验堆建设,实验堆建设带来较大资本开支预期。伴随实验堆项目加速建设,供应链订单落地将提速。
在此背景下,中信证券推荐两条投资主线:1、重视具备产业链生态卡位、具备潜在链主地位的企业;2、优选实验堆中投入占比较高环节,如超导磁体、堆内部件(第一壁、偏滤器)、真空室、加热及磁体电源等,尤其重视具备耗材属性的部件。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