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月起,小鹏汽车的一系列动作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月初时分,小鹏汽车发布重磅新品——小鹏G7,新车发售九分钟,大定订单量便突破万辆。7月11日,小鹏汽车向供应商发送邮件,宣布将付款账期大幅缩短至60天以内,显示出其现金流的强健。
然而,在这股发展势头中,小鹏汽车也面临挑战。据知情人士透露,小鹏汽车正考虑下半年进行产品线整合,并存在减产的可能性。
市面上早已流传着关于小鹏汽车产品线过于臃肿、内耗严重的质疑。从当前小鹏汽车的车型布局来看,其产品线覆盖轿车、SUV、MPV,涵盖小型、紧凑、中型与中大型四个尺寸级别,且每个尺寸下还细分出不同配置版本。
与理想汽车主打“家庭”、蔚来汽车主打“豪华”、小米汽车主打“运动”的鲜明定位不同,小鹏汽车试图在每一种风格上都留下自己的足迹。这种“广撒网”策略并未带来预期中的市场反响。以小鹏G9为例,因配置选择过于复杂、定价偏高,销量远未达预期。
从产品矩阵的角度来看,小鹏汽车在“P系列”车型上的布局同样令人费解。小鹏P5主打15-20万元家用市场,但其核心卖点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同时与MONA M03和小鹏P7存在重叠,导致销量急剧下滑。
此外,小鹏汽车在三年内连续推出了三款P7衍生车型。2023年推出的P7i被定位为初代P7的“技术升级版”,一年后又推出主打“家用舒适”的P7+,该车型吞噬了P7i的市场份额,导致P7i停产。今年还将推出新版P7,进一步加剧P7系列车型之间的内耗。
品牌定位方面,小鹏汽车随着MONA M03的推出进一步下滑。过去,小鹏汽车作为“蔚小理”中的一员,虽算不上高端品牌,但也能称之为中端品牌的中坚力量。G9品牌向上计划的失利以及MONA被贴上“网约车”标签,导致小鹏汽车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逐渐下滑。
除了产品线的调整之外,小鹏汽车还需应对社交网络上流传的负面消息。例如,7月18日,观察者网报道了多地小鹏P7+车主反映转向系统异常问题。更早之前,也有车主爆料称小鹏智驾在高速行驶时失灵,险些酿成重大事故。
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备受争议。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的智能驾驶能力,小鹏汽车曾在传感器方案上反复调整。2018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明确表示支持纯视觉方案,但过去仍选择搭载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智驾方案。
直到2024年6月,何小鹏在美国实测FSD V12后,宣布P7+将弃用激光雷达,转向纯视觉方案。但到了去年年底,小鹏汽车智驾负责人李力耘又宣布2025年全系将采用MAX智驾系统。这种在传感器方案上的反复调整,让消费者感到困惑,并对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先地位产生质疑。
亿欧智库的分析专家奚少华深入剖析了小鹏推行纯视觉方案的三大动因。首要因素是成本考量。尽管激光雷达价格已大幅下降,但与仅需几百元的摄像头相比依然高昂。据2023年高盛的研究报告,小鹏汽车的ADAS物料清单(BOM)成本约为2.5万元。为了更有效地削减成本并提升效率,小鹏选择采用更多、更先进的摄像头替代激光雷达。
其次,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核心——VLA模型为其纯视觉路线提供了支撑。VLA模型具备处理激光点云数据和图片数据的能力。主流VLM均是在海量图像-文本数据上训练的,从适配性来看,摄像头所提供的图片数据与VLA模型更为契合,同时使智能驾驶系统在决策过程中更为迅速。
奚少华进一步指出,当前L3级别智能驾驶所开放的使用场景中,纯视觉智能驾驶系统已足够应对。然而,行业内的声音并非完全一致。有接近激光雷达厂商的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极端情况(Corner case)众多,小鹏汽车可能会在未来重新引入激光雷达。这一消息也得到小鹏汽车内部员工证实,L3阶段坚持纯视觉路线,但在L4级别将引入激光雷达作为冗余备份。
奚少华表示,如果小鹏未来决定重新搭载激光雷达,并不会面临显著增量成本压力。随着激光雷达及相关技术在国内成熟,即使重新引入,也不会对其现有智能驾驶地位和迭代发展速度造成负面影响。
换言之,小鹏汽车在当前阶段选择纯视觉智能驾驶方案,是出于成本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虑。但随着行业向更高阶自动驾驶迈进,小鹏汽车终将回归多传感器融合路线,继续拥抱激光雷达。这一系列传感器策略的动态调整,不会阻碍其智能驾驶能力的迭代,也不会使其在L4级别自动驾驶竞赛中落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