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感喷雾使用不当存爆炸及冻伤风险

今年入伏后,多地持续高温,室外气温高到让人几分钟便暴汗不止。冷感喷雾成为不少人随身携带的夏日“续命神器”,然而使用不当,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冷感喷雾的主要成分为水、LPG、乙醇、薄荷脑、香精及甘油。LPG主要成分为丙烷和丁烷,沸点低,在喷出时迅速汽化,吸收热量,从而产生降温效果。乙醇也具有挥发性,可进一步带走皮肤表面热量。而薄荷脑通过刺激皮肤和黏膜上的冷觉感受器,使大脑产生凉快的错觉,类似吃薄荷糖时的清凉感。

部分产品还添加了甘油和水等保湿成分,以防止皮肤水分被抽干。

冷感喷雾虽然用起来清爽,但必须按照说明正确使用,否则可能引发严重安全事故。

首先,冷感喷雾中含有丙烷、丁烷和乙醇,均为易燃气体或液体。在高温环境或密闭空间中使用,例如在车内喷洒后立即使用打火机,极易引发爆炸或燃烧。此外,喷雾罐为压力容器,遇高温时罐内压力会迅速上升,导致喷雾罐变成“行走的爆炸罐”。

其次,冷感喷雾若直接喷向皮肤,特别是眼周或伤口附近,可能造成皮肤损伤甚至冻伤。眼周皮肤是人体最薄部位之一,厚度约为0.55厘米,角膜和结膜等黏膜组织也较为脆弱,喷雾中的成分可能刺激眼周,造成皮肤受损或眼部感染。

如果在短时间内多次补喷或持续对同一部位喷洒,冷感喷雾成分可能堆积,汽化吸热效果叠加,使局部皮肤温度骤降,从而造成冻伤。

部分产品说明书明确标注不得直接喷于皮肤上,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了解正确使用方法。

冷感喷雾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解暑方式,其作用仅限于皮肤表层,降温效果短暂。夏季人体通过出汗和呼吸持续流失水分,仅靠冷感喷雾难以维持体感舒适。

合理使用方式应为出门前喷洒应急降温,搭配防晒衣、冰袖等物理防护手段,同时携带小风扇加速散热。每隔一段时间应前往阴凉处补充水分,避免等到口渴才饮水。长时间户外活动时,冰毛巾、降温贴等物理降温方式更为可靠。

冷感喷雾虽为夏日降温工具,但需注意避免靠近高温或明火,避开眼周及伤口部位,不可反复喷涂,配合防晒和补水措施,方可安全度过炎热夏季。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