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通过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实现“换道超车”,但安全事故频发也带来了信任危机。一汽-大众以长春基地“品质之旅”展示了如何通过严苛标准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新能源渗透率过半的背景下,一汽-大众坚持将燃油车时代的安全、耐久、可靠等核心价值观延续到新能源时代。企业通过高强度钢材应用、智能化主动安全、电池安全等多维度技术,构建全方位安全体系。
ID.7 VIZZION车身热成型钢占比超过32%,A柱、B柱、车身横梁等关键部位均采用2150MPa超高强度热成型钢。企业更注重钢材用量与分布,而非单纯强调强度数字。
“金鼻子实验室”确保苯系物含量低于国标50%,L2级驾驶辅助系统强调“服务于人的出行本质”,电池无热扩散技术保障动力电池不起火。
一汽-大众定义的品质安全包含三个层次:用户安全、企业安全、行业安全。企业将品质从消费者用车层级拓展到产业链层级,结合德系品质与前沿技术。
在电池安全实验室,一汽-大众投入造价超两千万元的六自由度测试设备,模拟复杂路况下电池充放电状态,确保电池测试强度远超国标。
企业坚持“总比别人多做一些”的理念,焊接当量较同级车型提升超50%,焊装胶用量高出行业40%,热失控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0秒以内,碰撞试验数量是新势力品牌的2倍以上。
一汽-大众执行的新能源整车测试项目达436项,远超国标53项;动力电池测试超过190项,包含5米高空跌落、-40℃冰窟循环等极限测试。
在淋雨检测方面,企业实现100%检测率,模拟大暴雨24小时喷淋,喷淋压力达2.5bar。整车实测里程超700万公里,覆盖吐鲁番高温与黑河极寒环境。
综合试验场配备9.9公里高速环道,车辆需经历58组弯道、28种特殊路况,试车员累计行驶10万公里进行验证。
一汽-大众选择以长期主义推进新能源转型,强调极致测试实验而非极致纸面参数。企业通过10倍于国标的测试努力,实现用户日常用车10倍以上的可靠性提升。
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起步阶段的“慢”,源于对安全可靠性的极致追求;功能的“少”,是对技术成熟度的严格把控。随着测试验证完成,合资新能源车迎来向上契机。
一汽-大众用品质之旅展示了中国汽车产业突破下一阶段的路径,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和利他主义正在形成新的行业标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