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7月31日),京东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决定通过全资间接附属公司(出价方),收购德国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集团CECONOMY,估值约22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180亿元。
至此,京东国际化征程又落一子。该交易若成功完成,将创下中国电商出海欧洲的新纪录。
CECONOMY的前身MediaMarkt成立于1979年,定位消费电子超市,1984年被麦德龙集团收购,成为其零售业务分支。另一家电子连锁品牌Saturn也在1990年被麦德龙收购,与MediaMarkt形成了双品牌战略。
此后两个品牌开始国际化之路。他们开起了面积超过5000平米的巨型门店,布置几万个SKU,还凭借规模优势获得苹果、三星等品牌的首发权和独家促销。大约2000年左右,MediaMarkt/Saturn成为欧洲最大消费电子零售商。
CECONOMY是在2017年正式成立。由于战略调整,麦德龙集团专注于批发业务,剥离零售资产,将消费电子业务板块独立为CECONOMY,并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
目前,CECONOMY在欧洲12个国家运营着超1000家门店,旗下核心品牌MediaMarkt与Saturn在德国市场占据30%以上的份额,并通过售后服务品牌Deutsche Technikberatung搭建起相应的零售生态体系。
根据最新财报,2025年一季度,CECONOMY销售额下降1.6%至52亿欧元,不过其在线销售额提高了7.4%,达到近13亿欧元。
对于CECONOMY来说,亚马逊等电商的崛起为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尽管这家公司也不遗余力进行数字化尝试,推出线上平台,但市场份额始终不如门店时代那样所向披靡。如今,它接到了中国电商巨头京东的收购要约。
根据战略投资协议,此次收购旨在推动CECONOMY的增长,后续将继续保持其独立运营,加快其向欧洲领先的全渠道消费电子产品平台转型。据悉,京东计划保留CECONOMY原有管理团队。
实际上,2023年时,京东就曾尝试收购CECONOMY,双方经过谈判,但最终未能如愿。直到今天,京东收入囊中。
今年6月,在一场小范围的分享会上,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表示,持续建设了3年的欧洲基础设施将于年底建成,2026年正式投入运营,并且强调:国际业务是京东集团未来的发展重点。
据悉,京东国际业务团队人数超过2000人,在欧洲将采用“本地电商、本地团队、本地采购、本地发货”的模式。目前通过创新“超级仓店”模式,京东已在荷兰、波兰等国提供“一小时达”服务。
这是京东出海欧洲的本土化触点,CECONOMY的1000多家门店为京东补足了线下短板,快速拿到了成熟的线下渠道网络,这是“天然的”线下流量入口。以资金换取了时间和空间,京东将拿到零售市场的入场券。
此外,CECONOMY的门店和仓库也可以成为京东电商业务的“前置仓”,与京东的国际供应链形成互补,解决跨境物流又慢又贵的痛点。也就是说,京东有望通过整合CECONOMY的实体零售网络,构建线上线下协同体系,强化本地供应链能力。
而从CECONOMY方面来看,京东可以为其提升线上销售占比,无人仓技术也可以降低欧洲高昂的人工成本。
一条中国电商出海的战略路径摆在眼前——基建先行,此后通过并购迅速铺开。正如刘强东此前在内部信中提及:京东的国际化必须走“自建+收购+合作”的路线。
2025年,电商全球化战场上,京东也在与阿里巴巴、拼多多、SHEIN、TikTok等进行新一轮较量。
拼多多的Temu以极致低价横扫全球,渐渐出现了增长瓶颈,最近曾有传闻拼多多拟收购欧洲跨境物流公司,以提高效率。与之贴身肉搏的SHEIN,早已超越Zara成为全球最大快时尚品牌,在2025年也将战略升级为“电商平台”,上市传闻愈演愈烈。
如今,SHEIN与Temu在供应商、流量上的竞争愈发白热化。
还有蒋凡带队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以Lazada(东南亚)、AliExpress(全球)、Trendyol(中东欧)三大平台为核心,采取轻资产平台化扩张,靠流量和算法横扫市场。
然而在东南亚市场,Lazada与TikTok Shop激烈竞争;在欧洲低价市场,AliExpress与Temu正面交锋……混战胶着。
相比之下,京东不得不走出一条差异化之路,通过自建基建+本土并购,把路走的更“重”,同时通过“体验+服务”的模式建造壁垒,避免单纯且不可持久的价格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