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近日举行成立十五周年庆典。十五年来,光启研究院始终聚焦超材料产业发展,创始人刘若鹏带领团队在创业初期构建知识产权体系,推动技术专利布局,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跨越。
光启研究院完成第一至第四代超材料技术的系列化产品开发,提供电磁调制、航电、承载结构功能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设计、材料、制造一体化”升级。该研究院构建1总部+5基地+7大能力平台+8大专业公司+1919家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从底层技术到系统应用的自主可控。
十五年发展期间,光启研究院累计绘制11.72万张设计图纸,搭建54.5万个数字仿真模型,撰写技术文档7.74亿字、工艺制造大纲38.28亿字。积累开发设计源代码1331万行,实测成像图220万条、实测曲线8000万条。研发定制化专用设备4641套、特种工装8646套,开发定制化基础材料161款。
在技术创新方面,光启研究院完成四代超材料技术迭代升级,其中第三代与第四代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推动装备行业在设计、制造和材料应用等方面变革。
面对超材料复杂结构件的大规模制造与交付需求,光启研究院通过AI大模型团队实现从“全数字化经营管理”到“全智能化经营决策”的跨越,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精度和运营效率。
未来,光启研究院将继续推进超材料技术发展,致力于以“中国方案”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拓展万亿级新兴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