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景区仍在依靠打卡拍照吸引游客时,横店清明上河图景区已通过穿戏服、接绣球、对台词等方式,将游客转变为沉浸式剧本杀的参与者。
2025年五一假期,横店累计接待游客77万人次,全域宾馆、民宿接待量同比增长27.6%,其中沉浸式项目贡献率超40%。
这种“游客变演员、景区变片场”的模式,通过角色代入重构游客与场景关系,将消费行为转化为情感共鸣的载体。
在横店清明上河图景区,游客不再是《汴梁一梦》的观众,而是参与剧情的角色,通过“赚片酬换礼品”机制获得即时奖励。
该设计满足现代游客在快节奏生活中对“短暂逃离”与价值确认的需求。
小红书用户“熠南Yn”留言显示,沉浸式体验具有社交属性,游客通过互动建立新的社会连接。
景区还设有“NPC触发隐藏任务”“剧情线索”等设计,强化探索欲,使游客成为主动挖掘故事的“侦探”。
同样模式在洛阳也得到验证。
洛邑古城通过“汉服+剧本杀”让游客化身“神都密探”解谜探案;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的《唐宫乐宴》则让游客沉浸于实景演艺。
2025年五一假期,洛阳接待游客1033.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2.93亿元,沉浸式项目贡献率超30%。
这表明,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后,消费行为升级为持续性互动,提升复游率和客单价。
此模式符合“心流理论”。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挑战与技能匹配时,人会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极致愉悦。
横店通过不同难度的互动任务(如接诗词、对台词、参与斗舞),让不同游客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进入“心流”状态。
从“场景复刻”到“文化浸润”,横店将影视IP、历史场景等文化资本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
以明清宫苑“嬛球影城”为例,游客可与“甄嬛”“华妃”互动,聆听“安陵容”唱歌,通过赚取“金瓜子”兑换奖励。
一位上海游客李女士表示:“我之前就爱刷《甄嬛传》,在这里能和剧中角色互动很惊喜,女儿也很喜欢,场景与剧里一模一样。”
景区对“文化符号”精准提炼,服饰、台词、道具强化游客对《甄嬛传》的文化记忆,激发情感共鸣。
洛阳的沉浸式项目也证明该模式的普适性。
龙门古街《龙门宴乐》用3D投影再现大唐盛景;应天门《唐宫乐宴》以实景演艺重现盛唐风华;洛邑古城剧本杀让游客化身古人解锁神秘故事。
数据显示,2024年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5.72%,沉浸式项目贡献率超40%。
转化关键在于“情感共鸣”,即游客在互动中完成对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从“单一消费”到“产业联动”,横店沉浸式项目依托影视全产业链支撑。
作为全球最大影视实景拍摄基地,横店拥有50余个影视实景基地,形成拍摄、制作到服装道具租赁的完整产业链。
景区旅拍店化妆师多参与过剧组工作,游客可参与《我在横店当群演》项目,体验开机、讲戏到当群演全过程。
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假期,横店宾馆、民宿接待量同比增长27.6%,旅拍、妆造、拍摄等服务火爆。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7月以来,“汉服妆造”搜索量同比增长21.9%,汉服写真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17.53%,提供汉服写真的商户数量同比增长95.76%。
洛阳“汉服经济”同样印证产业联动效应。
通过“汉服+造型+拍摄+写真”全链条产业,洛阳吸引大量游客,并推动汉服面料、刺绣、裁剪、妆造等人才培养。
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汉服产业相关单位达到1200家,引进和培育汉服相关专业人才不少于200人。
该模式符合“平台生态理论”,通过整合影视、文旅、服饰、妆造等资源,构建“内容+场景+服务”的生态平台。
游客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内容创造者和传播者,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体验,吸引更多人参与,形成“流量-留量-增量”的良性循环。
如今,沉浸式体验正打破文旅固有边界。
其魅力在于重构游客与场景的亲密关系,以“角色代入”开启深度互动,使文化体验变得可参与、可感知、可延续。
随着VR、AR、AI等技术进步,沉浸式体验将挣脱物理限制,创造出更多元、互动、个性化的文旅产品。
但无论形式如何演变,其本质始终是让文化“穿越”到当下,融入生活,成为鲜活体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