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逸价格腰斩至6.3万元,合资品牌在华策略生变

今年下半年,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处境愈发微妙。新能源车的零首付、零保养噱头正在一步步瓦解传统燃油车的价格壁垒,而合资品牌中最早完成本土化的大众,也不得不低头。上汽大众朗逸从官方指导价15.19万元跌到最低裸车6.3万元的消息一出,4S店里试驾排队的场景又回来了。

现状描述并不复杂。过去三十天,朗逸的终端挂牌量接近40000台,甚至把别克英朗与日产轩逸都挤出了月销前三。可是,销量上扬背后隐藏的是利润的骤降。一台朗逸的单车利润如今被压到四位数;如果继续观望,它很可能重蹈捷达的覆辙,这一点从一汽大众探影在七月份暴跌到仅197台就能看出端倪。

问题分析摆在眼前。其一,主力合资轿车的平均售价下探到8万元区间,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其二,中国品牌以混动与增程在油耗上做到3-4L/100km,把德系“省油神话”捅了个大窟窿;其三,年轻消费者对车机体验的敏感度高于机械素质,而大众的MIB车机在OTA能力上落后整整两代。所以,大众要保销量只能牺牲价格,大众要保品牌只能加速技术更新,二者不能兼得。

解决方案并非没有。朗逸选择“低价锁客+高配补差”的双保险走法:丐版只保留92号汽油、5.4L综合油耗这些硬指标,吸引对预算敏感的首购人群;而高配车型则下探到9.9万元左右,加装IQ.Drive辅助驾驶、L2级巡航和12英寸中控屏,用配置把丢掉的利润再赚回来。值得一提的是,大众金融针对朗逸给出了1.99%的三年低息贷款,比去年同款产品下降了整整一个百分点,现金流吃紧却又想买车的年轻人因此多了不少。

接下来是产品力拆解。动力部分,朗逸依旧坚持EA211 1.5T高功率版本,最大功率118kW,也就是160马力,峰值扭矩250N·m,官方零百加 速8.3秒。匹配7速DSG干式双离合,传动效率高达94%。看到这样的动力账面,就知道在国道超车根本不费事,而且只吃92号粗粮,单箱油理论续航能冲到900公里。

底盘依旧是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独立悬架组合,调校风格比老款更软,滤振厚实但不发飘。得益于0.275的风阻系数,高速风噪较旧款下降了两分贝;转向手感仍偏轻,中段指向更清晰。

尺寸表现中规中矩。车长4678mm、宽1806mm、高1474mm,轴距2688mm。在A级家轿里不算突出,可是同价位的伊兰特轴距也只有2720mm,差距微乎其微。后排腿部留有一拳三指,头部距离车顶四指,这样的数据让身高一米八的体验者都挑不出毛病。后备厢常规容积510L,两个28寸行李箱外加一个背包依然关得上盖子。

坐进车内,10.25英寸全液晶仪表和12英寸悬浮中控形成双屏布局,UI响应时间压到0.3秒以内,而且支持CarPlay与CarLife双映射。语音识别新增普通话、粤语双语包,连续指令识别率92%,虽然比不上小鹏那种端到端语音,但在十万元级合资车里已属难得。值得注意的是,皮质座椅和全景天窗在8.3万元的畅行版就开始标配,这也是它价格已经可以和帝豪L一较高下了的底气。

空间之外是安全。朗逸全系标配6气囊、ESP和MEB同源的激光焊接车身。中保研碰撞成绩R评分全部拿到优秀,车顶强度系数5.8,高于国标两倍多。面对侧翻事故,这样的数据给人更多底气。

把横向竞争摆上桌面。思域180TURBO的起步价仍在12.99万元,日产轩逸即使终端优惠也要7.9万元,二者油耗与朗逸相当,可保值率并未高出多少。看到轩逸的四缸发动机噪音控制就知道,它依旧走舒适路线,而朗逸主打动力与稳健。朗逸用几乎同等价格给出了更强的动力、更低的油耗和更丰富的配置,性价比已经不止一点点。

最终评价回到最初的问题:朗逸这次降价不仅仅是促销,而是品牌策略的根本调整。在我过去八年的一线渠道观察里,这种力度通常只在换代前出现。现在距离换代还有至少一年半,所以不排除后续价格继续下探的可能性。对于想用六七万拿下一台德系合资、又担心后期维护成本的消费者来说,朗逸的保养周期1万公里、小保养材料费400元左右的优势依旧明显,因此这波价格战更像是大众主动给出的安全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