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综艺与线下剧场呈现分裂趋势
2025年6月底,《喜剧之王单口季2》和《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相继开播,社交媒体上出现多个热议话题。房主任在《喜单2》中讲述中年女性觉醒与农村妇女命运,引起都市年轻观众共鸣;步惊云在《脱友2》中为被造黄谣女性发声,获得广泛好评。
尽管脱口秀综艺节目频繁登上热搜,线下脱口秀剧场却未必同样繁荣。脱口秀这一舶来品已经呈现出线上综艺与线下剧场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线上综艺:流量与争议并存
今年脱口秀综艺热度持续,数据显示,《喜单2》首播收获99个双榜热搜,《脱友2》首期上线后获得51个搜索话题。小红书平台上,《喜单2》首期上榜69次,10个话题登顶TOP1;《脱友2》前三期产生64个热点,9个话题登顶。
值得关注的是,两档节目共107位演员中,女性演员达42人,占比39%。女性议题显著增加,包括农村妇女命运、月经羞耻、家庭暴力等,均成为节目亮点。
争议随之而来。女演员集体讨论性骚扰的段落引发两极评价,有观点认为节目突破性地将女性创伤搬上主流舞台,也有批评指出存在内容同质化及消费苦难嫌疑。
7月31日,李诞7年前调侃柳岩的言论被翻出,引发网友集体批评,最终导致其社交账号关闭评论功能,脱口秀话题热度再次飙升。
有网友质疑脱口秀综艺为赚取流量故意放大选手特殊“标签”,通过讲述家庭暴力、精神疾病等经历博取同情,缺乏真诚。
内容迎合观众的商业逻辑
据《2024年中国脱口秀市场分析报告》,女性观众占比已超越男性,18-24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居住于一二线城市的观众占比超过60%。节目组为迎合主流观众喜好,复制成功经验,但也引发对内容迎合的争议。
脱口秀综艺发展路径与《奇葩说》后期相似,曾因讨论婚姻、职场、原生家庭等话题走红,但后期为迎合更广泛受众压缩逻辑推理篇幅,转向情绪渲染,最终停播。
目前脱口秀综艺播放市场占有率有限,最高分别达到11.45%和9.04%,远低于《乘风破浪的姐姐》《歌手2024》《奔跑吧》等S级综艺。
脱口秀演员闫阳指出,脱口秀行业一直在探索语言边界,演员在表演中涉及敏感话题并非刻意传递观念,而是因为这些话题更容易触动观众情绪。
线下脱口秀:另一套生存逻辑
脱口秀综艺的商业逻辑是为广告主负责,炒作话题以保证曝光;而线下脱口秀剧场则需依赖票房生存。
2024年小剧场和新空间演出中,脱口秀演出场次和票房增长分别达53%和48%。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脱口秀剧场活跃,2024年12月30日至2025年2月23日数据显示,脱口秀演出场次占所有商业演出的42.8%。
线上流量推动脱口秀剧场下沉,杭州、武汉、重庆、苏州等地出现本地厂牌和自营剧场。但短时间内急速扩张也带来发展不均衡和竞争加剧。
深圳脱口秀演员闫阳表示,综艺火爆后外地厂牌涌入,演员组建俱乐部,但深圳市场并未想象中繁荣。演员薪酬从最初300元一场涨至500元,又回落至200-300元。
脱口秀从业者阿凯介绍,一场普通演出最低配置需1位主持人和4位演员,人员成本2200元,加上场地费用,需至少40名观众才能摊平成本。
但近两年观众消费意愿下降,票房下滑。6月下半月起,观众数量明显减少,部分场次仅20余人,导致亏损。
阿凯指出,目前不亏钱的脱口秀俱乐部有三类:头部厂牌、主理人参与综艺的俱乐部、擅长短视频运营的俱乐部。例如南昌演员“一只麦二狗”抖音粉丝超760万,单系列播放量达6.4亿,已开启20城巡演,单场观众规模上千人。
阿凯表示,脱口秀出圈带动市场繁荣,观众笑点阈值提高,部分市场要求演员1分钟抛出6个笑点,而在尚未繁荣的地区,要求相对较低。
从行业角度看,脱口秀综艺爆火带动整体市场,但线上综艺与线下剧场呈现明显分裂。线上占据流量和用户入口,成为演员与俱乐部名利双收的捷径;而线下市场资源不均导致行业发展割裂,脱口秀火了,但有人已经落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