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子公司翰林汇起诉戴尔,追讨3.74亿元欠款

合作长达十五年的TCL旗下子公司翰林汇与戴尔之间的商业纠纷升级,翰林汇于2025年6月5日向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戴尔支付3.74亿元欠款及利息。截至2025年7月14日法院立案时,该笔欠款本息合计已达3.88亿元。

翰林汇与戴尔的合作始于2009年,双方签署《戴尔履责经销商框架协议》,翰林汇成为戴尔在中国的渠道零售服务商。双方合作模式为:翰林汇向戴尔采购电脑产品后转售给各地授权零售店。

自2022年第三季度起,戴尔频繁承诺给予下游零售商返利,并要求翰林汇代为兑现,同时调低产品转售价,导致翰林汇应收款项无法足额收回。翰林汇公告中指出,该操作模式造成其应收账款积压,最终形成3.74亿元的资金缺口。

2024年1月2日,双方财务人员曾进行对账,戴尔确认欠款金额为3.7416亿元。但此后戴尔未履行还款义务,且自2024年3月起对翰林汇的催款请求未予回应,双方合作于2024年10月彻底终止。

翰林汇作为TCL科技集团控股子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314亿元,归母净利润1.1亿元。3.74亿元欠款相当于其近三年净利润总额。此次诉讼请求包括本金、利息、公证费、保全费及律师费等多项费用。

戴尔要求翰林汇垫付返利的操作模式在PC行业虽为常见做法,但其金额与频率已远超正常范围。此外,戴尔还通过频繁调价方式压缩翰林汇利润空间,加剧其资金压力。

根据翰林汇披露的信息,双方原始协议中并未包含戴尔要求翰林汇垫付返利的条款,该行为属于临时性强加。戴尔通过该操作将经销商资金用于维持自身市场份额,其2023年PC业务营收下降13%,净利润下降25%。

戴尔中国总部位于厦门,翰林汇选择在厦门提起诉讼具有针对性。法院立案后可能采取查封戴尔在中国资产、冻结账户等措施。该诉讼对跨国公司在华信用具有重大影响。

2024年戴尔全球净利润为31.95亿美元,3.74亿元人民币欠款对其而言并非巨额债务。若戴尔拒不履行还款义务,可能面临法院强制执行。该案可能引发其他经销商效仿,形成连锁反应。

此案证据链完整,包括2024年1月双方签署的对账确认书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中国近年加强对外资企业拖欠账款行为的打击力度,2024年曾有某汽车零部件外企因拖欠2亿元被强制执行。

戴尔曾以“零库存+按单生产”供应链模式著称,但该模式在行业下行期暴露出刚性缺陷。对比联想、惠普成熟的分级经销体系,戴尔在中国市场未能建立健康的渠道生态。

翰林汇背后的TCL科技董事长李东生以强硬风格著称,曾在面板行业与国际企业正面交锋。此次诉讼表明其对子公司资金安全高度重视。

该案件折射出中国经销商与品牌方之间长期存在的不对等关系。品牌方掌握定价权与配额权,经销商处于被动地位。此次翰林汇的法律行动可能推动厂商与渠道商合作关系的规范化。

案件审理结果或将对PC行业厂商与经销商合作模式产生示范效应。据悉,国内某省电脑商会已开始收集戴尔经销商被拖欠返利的案例,更多类似诉讼可能陆续出现。

15年合作关系的破裂,暴露出供应链行业在市场下行期的风险分配问题。此案也反映出跨国企业在华经营策略与本地企业利益冲突的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