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市场遇冷,家长质疑高价项目价值
每年暑期是研学市场的黄金期,今年却面临严峻挑战。尽管研学机构推出结合AR、VR、AI互动、编程、机器人等高科技概念项目,但费用动辄上万的研学产品,难以摆脱“形式大于内容”的质疑。
多位从业者向Tech星球透露,今年研学行业普遍艰难,订单量减少、定价下调,机构为吸引生源不断推出新概念项目。然而,家长群体比以往更加理性,对研学项目的内容质量、安全保障、实际效果提出更高要求。
有家长反映,部分高价研学项目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行程安排缩水、学习内容浮于表面,甚至演变为“拍照之旅”。有家长称,花费1.1万元参加杭州7天研学,实际学习收获有限,证书也无实际效力,性价比远不如自行安排旅行或补课。
成本压力下,行业质量难以保障
一位从业者透露,高质量的研学项目需要大量研发成本。以半天研学课程为例,研发周期约10天,仅一位研发老师的薪资就达5000元,此外还有材料、手绘图等额外支出。北京高品质半日研学费用约300元,国外长线研学可达数万元。
然而,家长对高价研学的接受度逐年下降,导致订单减少、生源下滑。部分机构为维持运营,压低基地费用,甚至削减导师成本。有机构招聘兼职人员担任研学导师,日薪仅200-300元,远低于摄影师500-600元/天的薪酬。部分课程研发人员还需承担销售任务,薪资与招生挂钩。
研学基地负责人表示,当前业务量大幅下滑,部分基地靠承接公司团建和商业巡演维持运营,甚至有基地因经营不善倒闭。
教育与旅游路线并存,难平衡内容与体验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类研学机构:一类由教育行业出身者主导,注重课程开发与学习效果;另一类由旅行社转型,侧重旅行体验,引入博物馆、学校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参观地点。
两种模式各有侧重,但均面临挑战。有家长表示,部分研学活动更像旅游团,学习内容流于形式,带队老师更关注拍照打卡。也有家长反映,部分机构在接送安排上出现失误,沟通不畅导致安全隐患,进一步降低家长信任。
行业困境:理念难落地,从业者建议谨慎入行
多名从业者坦言,当前研学行业已陷入困境。有机构负责人表示,现在机构更倾向于招聘大学生兼职担任讲师,难以承担全职导师的薪资成本。
有从业者指出,部分机构在课程设计上更注重营销话术,如“知名教授授课”“权威证书”等,而非实际教学内容。在咨询过程中,销售话术先行,价格与后续收费则在后期才告知,影响家长决策。
一位从业者直言,前两年还会向有意入行的朋友分享经验,但现在更倾向于劝退,认为坚持教育理念在当前环境下难以生存。
行业要真正向好发展,仍需在课程质量、安全保障、师资建设等方面持续努力,提升家长信任与市场接受度。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