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被叫停:平台争夺流量入口致中小商家倒闭

此前京东进军外卖行业时,已有分析指出该行业的盈利困境。尽管看似拥有巨大市场空间,但整个产业链上依附着数千万人,这些人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生计,最终外卖被证明是一个薄利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外卖行业的护城河在于规模效应。即便形成了巨大的规模,平台也并不赚钱,例如饿了去年亏损近100亿元,某团同样面临盈利难题。

尽管京东最终仅能切分一小部分市场份额,但在参与外卖业务过程中,平台意外发现外卖是高频本地生活场景之一,高频意味着高用户粘性,进而成为流量入口。外卖业务的推进显著提高了其电商APP的打开频率。

随着平台竞争从单纯的外卖份额转向争夺用户手机上的“超级入口”地位,谁能占据这一入口,就能向用户交叉销售更多高利润服务,如到店餐饮、酒店旅游、金融、零售电商等。这使得外卖大战升级,核心目标变为争夺APP打开率。

在新一轮外卖大战中,最积极的参与者并非原本深耕外卖的某团,而是寻求电商增量的某宝和某东。各方参战均有其战略逻辑,最终演变为一场恶战。

然而,近期国家开始介入并叫停了这场大战。起初这令人费解,毕竟消费者从中获得了实惠,例如1分钱的奶茶和其他外卖。但问题在于,这种补贴由平台和商家共同承担,导致商家利润微薄甚至亏损。

以一份30元的外卖为例,消费者仅支付12元,差额18元由平台和商家各承担一半,商家最终到手可能只有10元左右,扣除成本后几乎无利可图。

平台愿意承担亏损,是基于对未来市场份额的期待,但投资人并不买账,三大平台股价纷纷下跌。瑞银认为,即时零售市场规模仅为电商的10%,不值得巨头投入如此规模的商战。

恶性竞争不仅影响平台盈利,还对民生和就业造成严重冲击。大型连锁品牌尚能通过供应链和平台补贴维持运营,但中小企业则陷入困境,可能每卖出一单就亏损一单。

商家若不上线外卖平台,消费者因价格优势转向线上,门店堂食几乎无人问津。这种情况下,中小商家陷入“囚徒困境”:做外卖是慢性失血,不做外卖则是急性休克。

据经济观察报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23%的中小餐饮企业因外卖大战倒闭,其中80%为夫妻店和个体商户。

面对生存压力,大型连锁品牌可通过压低上游成本、提升效率维持经营,而中小商家则倾向于降低品质,例如使用劣质食材或不安全的外卖包装,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这场外卖大战最终演变为负和博弈,消费者短期获得的实惠背后是商家的大规模倒闭。平台补贴的资金未来仍需收回,对整体社会效益并无实质性提升。

大规模补贴还可能加剧通缩预期,消费者认为物价还会更低,导致消费需求进一步放缓。中小商家的倒闭不仅带来失业,还打击小业主阶层的财富和创业信心,削弱消费主力群体的购买力。

这种趋势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尤其在经济下行期,过度竞争更难以承受。

对比日本经验,夫妻店作为社会的稳定器,承载着大量非学历人群的就业需求。尽管规模小、利润低,但这类店铺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选择和稳定的生活保障。

近年来,夫妻店难以生存的原因与高租金和线上竞争密切相关。大量特色小店倒闭后,从业者被推向市场,就业压力加剧,餐饮品类也趋于同质化。

从国家层面来看,外卖大战破坏了健康的商业生态,导致社会毛细血管受损。健康的商业生态应由大中小商家共同构成,而过度补贴加速了“赢家通吃”,导致生态单一化、脆弱化。

餐饮行业尽管是红海市场,但作为“衣食住行”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从业者数量远超汽车等行业,尤其小店铺在就业吸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次外卖大战的残酷现实是,平台争夺流量入口的同时,大量中小企业成批倒闭。消费者看似短期受益,实则已有人为此付出代价,最终所有人都将为此买单。

未来,技术进步应更多用于提升社会整体福祉,而非单纯壮大平台企业。例如,可通过直播技术推动后厨透明化,帮助夫妻店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不是由平台自营取代它们。

防止巨头利用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侵占小企业生存空间,将是长期主题。唯有维持商业生态的多样性,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