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香港街头,可能会误以为置身深圳。旺角的街道转角可见京东的巨幅广告,大角咀的餐馆贴有美团Keeta的贴纸,双层巴士被漆成“淘宝橙”。
香港正成为内地互联网大厂抢占的桥头堡。这个高度开放、消费多元、连接中外的市场,被寄予出海练兵、品牌渗透的重任。不同于以往以云服务、AI、金融支付为主,如今大厂们从街头争夺港人的生活入口。
京东以约40亿港元收购香港知名平价连锁超市佳宝的零售网络及相关物业资产,交易已于约4个月前签约。京东回应称实际交易金额远低于40亿港元,具体信息或在8月公布。收购当地企业是企业出海的通行做法,京东此举显示出其加码香港市场的意图。
近一两年,多家互联网大厂都在加码香港市场。外卖有美团Keeta,电商有淘宝、京东、拼多多,生活服务有抖音。香港投资推广署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025年上半年,已有超过1300家海外及内地企业在港设点,其中约630家来自中国内地。
过去,这些企业在港业务以云服务、AI、金融支付为主。如今攻势更猛,名字频繁出现在港媒报道中,影响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团于2023年5月登陆香港,半年内覆盖全港,2024年一季度订单量跃居第一。淘宝、京东、拼多多将香港纳入“包邮区”,争夺战进入白热化。淘宝与本地家居维修平台合作推出线下家具体验店,京东收购佳宝超市。
抖音生活服务加速渗透香港市场,向景区和酒店开放入驻,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向餐厅开放,吸引内地游客,刺激本地消费。
内地大厂来势汹汹,引发本地企业危机感。香港科技探索副主席王维基曾“炮轰”京东App界面抄袭HKTVmall,京东未正面回应,而是推出“上门安装”服务。
大厂们通过巨额补贴进入市场。Keeta上线之初打出“十亿激赏”,新用户可领300港元优惠券。阿里投入10亿元为香港提供满99元包邮,京东斥资15亿元用于商品价格、物流补贴。
补贴是战术,真正留下还需搭建配送、物流体系。美团尝试无人机配送,首条航线由香港科学园飞往马鞍山海滨长廊,跨海飞行需5分钟,陆路需30分钟。
电商平台在物流上展开竞争。京东快递升级港澳业务,最快四小时送达。淘宝推出淘宝Plus服务,满额包邮至香港。拼多多曾与顺丰合作推出集运服务,但因合同到期停止。
大厂还推出特色服务。Keeta推出准时达,未准时送达不影响配送费但影响奖励。淘宝推出“退货宝”,京东强调价格优势和售后服务。
这些动作冲击了香港消费行业,使其效率提升、价格下降、服务改善,大厂迅速站稳脚跟。
Keeta进入后改变市场格局,半年内市场份额达到27%,与Deliveroo不相上下。2024年起,Keeta超过Deliveroo成为第二名,并持续抢夺Foodpanda市场份额。
Deliveroo于2025年3月宣布退出香港市场,部分资产被Foodpanda收购。Keeta的胜利被视为美团能将策略复制至中东市场的证据。
电商领域,淘宝、京东访问量超过本地平台HKTVmall。2019年1月,淘宝全球访问量达6.01亿次,其中3.98%来自香港。
尽管内地巨头下场,香港电商和外卖发展仍有限。2024年11月,网上销售占零售总额仅9.3%,内地为26.8%。2023年外卖市场渗透率约12%,内地为26%。
为何争夺这块“小蛋糕”?高昂成本意味着烧钱更快,但效率更低。用户习惯需时间培养,竞争对手包括本地老牌和国际巨头。
巨头们仍要抢夺,因香港之外还有北美、欧洲、日韩等类似市场。语言、文化、商业环境与国际接轨,又与内地联通,使香港成为理想的练兵场。
若能在香港跑通商业模式,就有信心推向海外。美团王兴曾称香港为“探索国际首站”,Keeta进入中东后三个月内在九城落地,五个月市占率突破10%。
香港的池子终将容不下众多“鲶鱼”,下一步它们将搅动全球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