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网友表示路易威登开设在上海前滩太古里的巧克力专卖店将终止运营。该店于2024年7月正式开业,是路易威登在中国的第一家、同时也是唯一一家巧克力专门店。
路易威登客服向确认该消息,称8月10日是门店运营的最后一天。一位熟知品牌和商场内部事务的消息人士透露,门店停运为租约正常到期所致。在路易威登前滩太古里精品店正式开业之前,这家巧克力店所在的铺位最初被用于销售鞋服产品的快闪空间。
在点评软件上,大部分网友称门店服务态度较好,有仪式感且包装精致,但价格相对市面上的其它巧克力品牌更高,口味却不够出众。一位消费者表示,前滩太古里距离传统商业区较远,如果没有送礼需求,一般不会考虑前往该店购买。
类似的评价也出现在社交媒体上,送礼是许多消费者购买路易威登巧克力的首要原因。
这表明,除了奢侈品牌形象带来的溢价,消费者可能对巧克力本身的口感以及品牌试图强调的历史、工艺既不够熟悉,也未给予足够关注。而这可能是奢侈品牌进入食品、餐饮领域后所面临的挑战。
奢侈品牌涌入食品和餐饮领域的潮流,始于疫情期间。Maison Margiela、MaisonKitsuné和Ralph Lauren等品牌将咖啡店以子品牌形式进行连锁化运营。背后的原因是通过增加体验来延长价值链路,同时吸引更多人进店,试图促成餐饮之外的其它消费。
但商业地产管理公司汉博商业上海公司董事长杜斌指出,这种逻辑混淆了驱动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真实原因。他表示,一杯咖啡的价格远低于一款手袋,单纯买咖啡的顾客很难促进连带性消费,更常见的情况是在购买手袋的同时,顺便购买咖啡或其它餐饮产品。
开设独立的品牌咖啡店或食品店,是奢侈品牌对这种局面的常见应对举措。
问题在于,目前市场上做餐饮业务的品牌已经太多。在北京国贸商城,已有Ralph Lauren、Curiel、Giorgio Armani和鄂尔多斯旗下羊绒品牌1436开设餐饮和咖啡空间,奢侈腕表品牌宝珀则在店内设有单独面向VIP客户的餐饮区。
在三里屯太古里,除了Ralph Lauren,其它设置餐饮空间的品牌包括Arket、Ami、Maison Margiela、Vivienne Westwood和MaisonKitsuné。在该潮流兴起之初,由于对餐饮运营模式熟悉的品牌仍属少数,一处独立或附属于门店的餐饮空间能让品牌迅速与其它品牌形成差异。
但如今的市场已经不同。
除了溢价高、排队长,奢侈品牌餐饮空间最常见的差评原因仍是产品的平庸。这也让本应是提高重复到店率的咖啡馆成为一次性的打卡场所和贩卖品牌Logo的噱头,即难以在行业中做出差异化,长期来看消耗了品牌影响力,难以实现销售转化。
杜斌认为,餐饮赛道本身竞争激烈,而许多奢侈品牌的咖啡和食品差异化远比其鞋服产品要小。他认为这种模式更适合通过快闪店运营,“消费者或许会因为品牌形象而愿意给予第一次尝试的机会,但如果独特性不够,往往很难会再去购买第二次。”
随着全球奢侈品行业遇冷,当餐饮业务带来的销售额或曝光度收益下滑时,它便成为最先被调整的对象。例如,蒂芙尼开设在上海淮海中路的旗舰店于2024年缩小面积,内部的Tiffany Blue Box Cafe被直接撤掉。
毕竟,相较鞋包和配饰,餐饮始终属于奢侈品牌的边缘业务。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