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网综合消费达到2500万元,较2023年增长40%。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旭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成绩超出预期,也暴露出前期准备不足的问题。
随着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推进,体育赛事已不仅是竞技活动,更是拉动城市经济的新课题。2023年中网恢复赛事举办,并同步探索以国家网球中心为基点、以亚奥商圈为核心的“网球+”发展路径。观赛、追球星、吃美食、趣味体验等活动,使中网逐步成为北京“十一”假期的节日盛会之一。
中网公司团队在消费创新方面持续尝试。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中网举办了“国网生活节”,6月法网比赛期间推出观赛派对,探索“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模式,推动体育消费的长尾效应,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新载体。
自2004年首次举办以来,中网赛事已发展成为亚洲首个横跨三周的综合网球赛事,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一张体育名片。这张名片背后,不仅体现赛事级别的提升和参赛球员的扩容,也反映网球爱好者群体的增长。
李旭华坦言,中网团队面临压力与动力并存的局面。一方面,赛事品牌提升向四大满贯学习,并结合中国球迷和消费者习惯进行创新。温网期间,中网团队在温布尔登举办海外推介会,开展国际交流。另一方面,青少年网球产业的发展被视为中网长期成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青少年网球产业虽对票房和销售收入影响有限,但对赛事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网球产业成长具有深远意义。李旭华表示,中网团队正通过培养青少年观赛习惯、提升观赛体验等方式,打造青少年网球赛事的亮点。
国家网球中心的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升级。去年日最大容纳量为4.5万人,今年改造后将提升至6万人,同时提升观赛体验。赞助商合作和品牌招商方面,中网公司团队今年的准备工作更早、更充分。
体育赛事已不仅是竞技,更成为文化、旅游、科技等多个产业融合的经济盛宴。中网正通过赛事拉动城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
李旭华介绍,中网今年将赛事定位从体育盛会向节日盛会转变,希望打造北京的一张城市名片。在观赛人群方面,去年中网赛事吸引了约30万观众,其中外地观众约10万至14万人,外籍观众约1.5万人。今年赛事周期延长至三周,预计观众人数将有所增长。
此外,中网还计划在8月启动“网球中国赛季”,推动中国网球人口的增长。中国被视为全球新兴网球市场中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地区。
在非赛期的商业化运营方面,中网团队提出“网球+”概念,推动园区向生活方式场所转变。今年“五一”期间的“网球生活节”尝试融合餐饮、文化和网球体验,形成文商旅体的融合模式。
中网制定了“2+4+N”运营战略,即全年举办两次大型活动(“五一”网球生活节、“十一”网球赛事),组织4场大满贯观赛活动,并举办多场其他类型活动,形成全年热点不断的运营格局。
在园区运营方面,中网团队计划将国家网球中心打造成多功能综合场所,包括汽车发布会、文化活动、室内外球馆运营等,推动文商旅体融合的日常化经营。
在国际对标方面,中网团队参考澳网和温网的发展经验。澳网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家节日,体现了赛事的活力和创新,而温网则展示了历史传承和专业运营。中网希望通过长期努力,结合中国文化和市场特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赛事。
李旭华表示,中网在赛事组织、资源调动和团队建设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通过长期培养提升核心能力。青少年网球赛事的运营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今年中网第一周将聚焦青少年比赛,尝试打造青少年网球观赛的新热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