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探索“户外+”模式引领餐饮新蓝海

海底捞尝试将火锅搬进营地,探索“露营火锅”新场景,让火锅成为连接情感、文化和生活场景的媒介。2023年,海底捞开始试水“露营火锅”新模式,北京妙峰山露营店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均满座,端午假期预订量暴涨50%。

该模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多元化餐饮场景的需求,也带来了客流构成和消费行为的改变。北京妙峰山栖溪山林营地的海底捞露营火锅店自今年4月1日开业以来,客流涵盖露营爱好者、年轻朋友群体以及亲子家庭,门店还经常接到团建订单。

海底捞露营火锅店采取预订制,共设30多个天幕、帐篷,提供多种套餐选择,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场景的延伸让消费者停留时间大幅拉长,结合垂钓、K歌、亲子活动等附加体验,进一步提升了消费粘性。

自2023年9月上海首家露营火锅店开业以来,海底捞露营火锅在全国快速复制,其“户外捞”版图不断扩张。这一尝试背后,是餐饮品牌对户外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的精准捕捉。

海底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年轻人通过露营、户外聚会等方式享受自由惬意的假期。海底捞适时转变,将火锅从“必须进店吃”变为“随时随地能畅享”。

在突破季节限制方面,夏季采用空调泡泡屋、户外风扇、延长营业时间等方式应对高温;春秋季主打“星空火锅”;南方门店则凭借更长温暖期延长高峰时段。北京妙峰山店近期延长营业时间2小时,并增加风扇应对夏季高温。

海底捞露营火锅采取“单店单造”模式,各区域可根据市场情况申请开设。生态露营店和城市露营店分别满足不同客群对“远方”或“近郊”的需求。

餐饮行业增长逻辑正在转变,从拼口味、价格,到创造“非来不可”的理由。越来越多餐饮品牌涌入“户外+”赛道,探索多元融合场景。

肉串汪主办夏日音乐节,以“烤串、音乐、精酿”为核心元素,带动销售与线上互动。当日烤串销售超5000串、精酿销量超400杯,会员积分活跃度提升166%。

肉串汪构建“门店+户外+家庭+社交”立体消费场景,并计划将音乐节打造成年度品牌节日。活动带来跨年龄层客群涌入,提升私域活跃度,激活复购潜力。

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北京目前共有露营相关生活服务业商户861家,全国排名第一。美团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露营相关商户交易额达4500万元,同比增长37.3%,其中餐饮占比70%,同比增长31.9%。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指出,消费者对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式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户外场景兴起契合这一趋势。对企业而言,这是拓展业务边界、吸引新客群、提升品牌声量的新蓝海。

木屋烧烤、胡大饭馆、达美乐等品牌纷纷探索户外场景,与其说是跟风,不如说是应对客流天花板和满足新需求推动。企业通过参与露营节、设立展示点等方式拓展市场。

达美乐相关负责人表示,露营经济催生新消费场景,品牌主动“走出去”参与户外生活节等活动,与各大露营地建立合作。

海底捞负责人强调“餐饮+文旅+体验”模式打破空间与时间边界,将火锅转化为连接情感与生活的媒介。

但户外场景也面临挑战。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卢克林指出,成本控制、品牌调性融合、可持续性是主要难题。户外场景需额外投入场地租金、设备维护及人员培训,一不小心可能“赚吆喝不赚钱”。

此外,若新场景与品牌定位脱节,易稀释品牌价值。而户外受天气、季节影响大,如何避免旺季拥挤、淡季冷清成为关键。

面对挑战,企业需厘清方向,避免盲目跟风,让新场景与品牌基因深度契合。卢克林建议通过精准成本核算优化资源配置,融入品牌核心价值,确保调性延续。

企业还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采用环保材料减少环境影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同时,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创新菜品、优化服务流程,提升综合体验。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认为,未来餐饮将更倾向于“餐饮+娱乐+社交”复合体验,产品组合更丰富,数字化技术提升户外用餐体验。

餐饮企业可开发专属定制菜单,与户外装备品牌跨界合作,打造主题化露营餐饮体验。探索环保运营模式,开发便携式解决方案。

总体来看,餐饮行业未来的成功创新将是那些既能提供独特体验,又能保持餐饮本质的平衡之作。企业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通过场景创新创造更多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