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到1090.1万辆,同比增长10.8%,占据64%的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提升7.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1090万辆的市场大盘中,自主品牌从合资品牌手中夺走了超过80万辆的市场份额。
在这份成绩单背后,自主品牌在上半年零售销量前十榜单中占据六个席位,将合资品牌挤压至仅剩四个位置(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其中,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四家自主品牌销量均超过60万辆,组成第一梯队。比亚迪以161万辆销量、吉利以122.6万辆销量成为自主品牌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这一市场格局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数年前,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汽通用长期稳居销量榜前三甲,是市场领导者。其他如东风日产、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一汽丰田、广汽丰田等日系合资,以及北京现代等韩系合资也占据榜单的重要位置。
合资品牌曾凭借国际母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传统燃油车技术优势、全球研发体系和管理经验,覆盖主流细分市场,赢得中国消费者的信任。与此同时,自主品牌身影稀少且不稳定,整体市场份额长期在40%以下,甚至低至30%左右。
当时,自主品牌面临品牌力不足、核心技术短板、产品品质和溢价能力弱等问题,反映出中国汽车产业在品牌、技术、体系能力上的差距。然而,正是这种差距激发了自主品牌的变革决心。
短短数年间,借助新能源革命的东风和中国市场的优势,自主品牌实现了从追赶、并跑到引领的转变。从榜单边缘到占据主导,从市场份额30%到突破60%,这不仅是数字变化,更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实力、创新能力和市场地位的根本性转变。
自主品牌崛起的背后,是技术、市场格局、全球化布局及品牌高端化的飞跃式进展。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传统巨头不仅守住基本盘,还在高端化(如仰望、银河系列)和海外市场取得突破。新势力阵营如理想、小鹏、零跑等依靠精准定位、技术迭代和智能化升级,在细分市场中站稳脚跟。
华为赋能的问界、小米汽车等科技力量跨界入场,也成为搅动格局的“第三波增长动力”。自主品牌的存在感已超越销量数字,正以技术自信、全球视野和品牌高度重塑中国汽车形象。
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刀片电池、CTB车身一体化技术、超级混动DM-i、雷神电混、高阶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等技术由自主品牌率先量产并引领市场。这些技术进步帮助中国汽车摆脱“三大件”技术软肋带来的不自信。
与此同时,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城等头部自主品牌加快海外市场开拓。从欧洲到东南亚,从中东到拉美,出口量屡创新高,海外建厂布局加速,开始具备全球竞争力与影响力。
技术赋能让中国品牌的价值不断提升,仰望U8、极氪001 FR、蔚来ET9、问界M9等高端车型凭借技术和体验赢得消费者认可。自主品牌冲击高端市场的天花板,正在被一轮又一轮的向上攻势所突破。
另一方面,合资品牌普遍陷入“一边收缩,一边求稳”的境地。除了“南北大众”和“日系两田”等凭借体系力和产品调整稳住阵脚,更多合资品牌面临市场份额下滑甚至退出中国的挑战。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部分合资品牌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严格来说,合资品牌并不弱,而是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赛道的突破放大了合资品牌在该领域的劣势。合资品牌正通过终端优惠、新能源车型导入、本土研发和成本控制等方式艰难维持,试图在收缩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合资品牌几十年积累的品牌形象、口碑和消费者信任短期内难以被取代。在传统燃油车和混合动力领域,很多合资品牌仍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成熟产品。
例如帕萨特、凯美瑞、雅阁在主流中型轿车市场,CR-V、RAV4在主流SUV市场,依然保持销量常青树地位。在豪华车市场,BBA以及雷克萨斯、凯迪拉克等二线豪华品牌仍占主导地位,自主高端品牌虽在追赶,但在体量和品牌影响力上仍有差距。
国产车“杀疯了”的表象之下,既是中国汽车工业系统性质变的表现,也是合资品牌在蛰伏中寻找反攻机会的时期。目前不少主流合资品牌已经开始加速转型,未来的市场竞争格局仍充满变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