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莱顿大学最新研究显示,智能手表记录的压力指数与佩戴者自报的压力水平几乎没有关联。
研究团队选取 800 名佩戴佳明 vivosmart 4 手表的青年作为研究对象,监测期持续三个月。研究人员每天四次通过自报问卷记录参与者的压力、疲劳和睡意,并与手表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
智能手表的压力指数基于心率、脉搏、血压、血氧、睡眠质量等多项生理指标,以百分比形式表示佩戴者心理状态,通常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研究发现,手表以心率变化为主要判断依据,但心率上升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锻炼、兴奋等正面情绪,而非仅限于压力。有参与者在健身或参加婚礼时被误判为“压力过大”。
在疲劳监测方面,佳明手表的“身体电量”数据与用户自报疲劳感存在一定关联,但整体相关性仍较弱。研究推测该指标主要基于脉搏和活动水平计算,但具体算法未公开。
相较之下,手表记录的睡眠时长与用户主观睡眠体验关联较为明显。约三分之二的参与者在自报睡眠质量改善后,手表数据显示睡眠时长平均增加两小时。但手表仅能记录睡眠时长,无法全面反映休息质量。
研究团队指出,尽管可穿戴设备可提供部分生理数据,但在心理健康监测方面仍存在明显局限。专家建议用户应理性看待智能手表数据,将其作为辅助参考,而非决策依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